陳泓光陶瓷個展 金門航空站開展

陶瓷藝術工作者陳泓光「游霧」陶瓷創作個展舉行開幕儀式,參與來賓合影留念。(高凡淳攝)

陳泓光親自為來賓導覽展出作品的設計理念。(高凡淳攝)

陶瓷創作個展於金門航空站藝術迴廊展出,展期自即日起至9月30日止。(高凡淳攝)
金門航空站藝術迴廊於日前舉辦本縣工藝工作者陳泓光「游霧」陶瓷創作個展開幕式,展期自即日起至本年度9月30日止。陶瓷藝術工作者陳泓光以「游霧」為題,意圖藉由爬梳老莊智慧與西方哲理,探討自然與人之間關於空間探索與虛體意象的能量,進而開發生命潛能的追求。
開幕儀式於日前在金門航空站藝術迴廊舉行,包含縣府參議呂清福、縣府秘書何桂泉、金門縣陶瓷廠廠長林蔚尚、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此次展覽策展人吳惠民老師、縣內木雕大師李錫福、四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黃美玲、金門救國團總幹事林啟良等各界文人雅士共同參與。陳泓光也親自為來賓們導覽這次展出作品的設計過程,以及想要傳達的概念。
縣府參議呂清福代表縣長陳福海,祝賀陳泓光陶瓷創作個展展出成功,呂清福參議表示,這次的個展主題「游霧」,透過陶瓷作品展現出金門獨有的霧季,相當有特色,陳泓光能在工作之餘,把內心的創作發想設計成個展,對於陶瓷廠來說是很正面,也是很棒的一個表現,未來各機關都應該多多鼓勵有能力的創作者,跳脫出工作框架,盡情發揮獨有的創作力。
「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莊子,《大宗師》)。每逢農曆三月,南風吹拂,金門旋即進入迷霧仙境,不論航機、輪船皆阻隔於浯島之外。空間的隱形屏障造就內外關係,正如以泥土塑造之陶塑空間,舉凡進與出、內與外的對話,皆探索人們內心空間的虛實關係。
陶瓷創作者陳泓光投入工藝創作十二載,將具象、半具象之形象,以泥土柔軟而溫潤的媒材特性,透過「以物喻事」之表現手法,展現材質之美。身體與泥土相互周旋、對話並達成共識的歷程,無論是捏塑、拉坯、妝飾與燒成,在在都考驗著身體的韻律能量與空間虛實的內外在關係。
在被「霧」填滿的物理空間中,伸手一抓一片空,然而時間、空間卻被其重重阻隔,亦是跨接呼應東方哲思「見素抱樸,虛靜觀照」與西方現象學「置入括弧,存而不論」的最佳實踐。創作者陳泓光期待從〈島嶼系列〉、〈浯霧-石頭山系列〉、〈浯霧-貓公石系列〉、〈金門建築系列〉、〈門系列〉等系列作品的創作探討中,獲得一些呼應與成果。
同時關注地方創生議題的陳泓光表示,工藝從採擷開始,使用到的有金門在地材料高粱稻稈、貓公石、金門白土等,結合陶藝創作,希冀創造對於「金門陶瓷」的新觀點、新想法。如:將高粱稻稈燒成灰燼後,將其製成釉。具有鹼金屬鹽的高粱灰燼在陶瓷釉高溫熔融後,產生如褐棕色的木灰釉。除此之外,金門的海岸邊,時常能見到紅褐色的「貓公石」,這是一種含有三氧化二鐵成份的礦物,透過乾燥、鍛燒、研磨並實驗配比後,可以使陶瓷釉產生如青瓷釉般的效果。而金門白土則是金門瓷的原料之一,將土塊曬乾、分色、搗粉、過篩等程序後,製成金門原礦土。透過在地材料,傳遞在地文化,皆是創作者陳泓光呼應工藝精神的巧思,展現當代工藝創作應有的時代思維與多元面貌。
本次展覽於金門航空站藝術迴廊展出,展期自即日起至本年度9月30日止,透過陶塑手法表現不同的金門風情,彰顯當代工藝的表現性與創作語彙,並在展覽的推波助瀾下,本縣工藝師能持續備受關注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