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婦女協會傳承特有習俗 巧手縫製東施娘鞋

金門縣青溪婦女協會舉辦「傳統技藝—東施娘鞋」活動,由董秀真教導如何縫製東施娘鞋。(高凡淳攝)
金門縣青溪婦女協會舉辦一場「金門傳統技藝—東施娘三吋布鞋DIY」活動,由南部地區後備指揮部金門委顧團副團長許玉昭議員解說祭拜東施娘仔的習俗文化,並由董秀真相授縫製布鞋技藝,現場指導金門青溪姊妹縫製東施娘仔布鞋,藉由活動來提倡金門民俗技藝、傳承金門的特有習俗文化。
金門民間有拜「冬施娘仔」,是地方流傳久遠的傳統習俗,但隨著時代變遷,拜「東施娘」的習俗已瀕臨式微,金門縣青溪婦女協會日前在金門縣後備服務中心舉辦一場「金門傳統技藝—東施娘鞋」活動,金門縣青溪婦女協會理事長黃敏芳、許玉昭議員和各鄉鎮分會的青溪姊妹共聚一堂學習縫製東施娘仔布鞋,同時讓金門後備服務中心官兵了解金門的特有習俗文化。
許玉昭感謝「台電低放金門溝通小組」督導童才源、後備服務中心官兵一起協助活動。許玉昭指出,東施娘,金門民間習稱「冬施娘仔」或「冬絲娘」;東施娘又叫紫姑,也叫廁姑。而東施娘擅長女紅,在福建泉州民間還流傳著歌謠:「東施娘,東施娘,教咱織帶,教咱繡花。教咱織帶好滾邊,教咱繡花好掙錢。」金門民間拜「冬施娘仔」的習俗,是海島金門流傳久遠的傳統習俗,訴說著早期農耕時代,少女們以親手縫製的小鞋和祭品祭拜東施娘仔,以祈能有精巧、細緻的女紅手藝,是深具地方特色,同時富有浪漫典故的文化。早期金門島鄉拜東施娘仔的風俗極為盛行,可惜現今因時代變遷影響,拜「冬施娘仔」的習俗漸漸式微,縫製東施娘仔布鞋也逐漸沒落失傳,年輕一輩大多不了解拜「冬施娘仔」的習俗,更是甚少看過東施娘仔布鞋。為了讓民眾認識這項獨有的民俗拜儀,特別辦理「金門傳統技藝—東施娘鞋」活動,邀集金門青溪婦女姐妹一起來提倡民俗薪傳的技藝,彰顯傳承文化的意義性。
許玉昭表示,青溪姊妹董秀真從年輕跟著長輩學習縫製東施娘仔布鞋,經年累月的學藝,練就手工製鞋的手藝。董秀真縫製東施娘鞋的專業手藝,多次應金門縣文化局、金寧鄉公所、烈嶼鄉公所、金門縣婦女聯合會、金門縣青溪婦女協會等單位團體邀請傳授技藝,傳承瀕臨式微傳統手工藝,頗獲好評。
董秀真教導青溪姊妹一針一線縫製東施娘鞋,並分享女紅極佳的東施娘故事。董秀真說,後世閨女為祈求學好女紅,備妥簡單供品及一隻如三寸金蓮般的袖珍手縫布鞋於廁前祭拜東施娘,祭拜時需以竹枝等物為支架撐起東施娘鞋,並於祭拜時一邊唱誦祝禱詞:「東施娘仔,東吱吱,教阮執筆畫花枝;東施娘仔,東吱吱,教阮繡花好針黹……」很多青溪姊妹是初次縫製東施娘鞋,跟著老師傅的手法,專心致志地縫製著手上色彩繽紛亮眼的東施娘鞋。
董秀真表示,製作一雙三寸金蓮鞋需要很多道工序,最關鍵的是縫製尖頭繃楦的前三針,此三針關係鞋面是否平整,是否出「包柳」。鞋子在製作的過程中,如果不平整,鞋的後跟就歪,沒有鞋型。董秀真說,每門手工技藝的傳承都需要用心,她很擔心自己的手藝會失傳,希望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熱愛,讓傳統手工藝能夠長久的傳承並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