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定古蹟—官澳藏興古厝修繕完竣 陳福海:結合古厝建造之精神與周邊景點 打造旅客必訪之路

縣定古蹟—官澳藏興古厝修復完竣,於昨日舉行揭匾儀式,縣長陳福海、藏興古厝所有權人、官澳鄉親代表等共同參與。(薛子軒攝)
縣定古蹟—官澳藏興古厝修繕完竣,於昨(8)日舉行修復完成揭匾儀式,縣長陳福海、藏興古厝所有權人、官澳鄉親代表等共同參與。陳福海表示,期許藉以弘揚藏興古厝建造之精神,並結合周邊景點資源、觀光或據點等營造,打造一條觀光客來金必訪之路徑,讓古蹟發揮最大的價值和效益,並彰顯縣府重視古蹟修復後活化之實踐。
官澳村73號藏興古厝,原為金門縣歷史建築,經過多位所有權人代表積極爭取,以及縣府對於重要古蹟建築維護之重視,於2015年經審查通過登錄為縣定古蹟。
縣長陳福海、文化局局長呂坤和、官嶼里里長楊恭勤、藏興古厝所有權人代表楊定成、楊肅凱等,以及官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能輝,和許多官澳楊氏宗親及居民代表等齊聚一堂參與,並由縣長陳福海主持偕所有權人代表及鄉親等完成揭匾儀式。
官澳藏興古厝所有權人代表楊定成表示,感謝縣長陳福海任內協助完成古蹟之登錄,除了書寫藏興古厝之序文,並在修復完成後到場參與揭匾儀式,可謂三喜臨門,同時希望古厝能持續發揚宗族精神與光榮。
縣長陳福海獲邀致詞時表示,藏興古厝修復完成,除了可以彰顯建造人楊氏宗族岑兜派下的第十七世楊廣理(詩伯公)建業打拚及公益回饋鄉里服務之精神。為慎終追遠,透過古蹟之登錄,由縣府完成古蹟之調查研究,依文資法補助及所有權人負擔部份經費投入修復,在各界共同投入下完竣。
陳福海表示,除了他本人的重視與文化局的協助,藏興古厝順利動工修復也要感謝楊鎮浯縣長任內的積極推動,和藏興古厝後代及官澳鄉親的共同努力而完成。此外,他提及,縣府在官澳與青嶼周邊投入兩期的環境整建工程,期盼將官澳及青嶼周邊之資源,例如天摩山、青嶼忠勤第的故事、官澳龍鳳宮,透過觀光、文化等活動,打造一個觀光客來金必遊之路徑。
依據文化局說明,金門縣定古蹟—官澳村藏興古厝,由世居官澳的楊氏宗族岑兜派下的第十七世楊廣理(詩伯公)所建。始建年代為清乾隆五十至六十年間(1785~1795年)。楊廣理(清待贈徵仕郎)。幼年家境貧困經常三餐不濟,過年鄰里孩童歡度新年之際,他都得拾別人家遺漏在田地裡的番薯,因此也流傳「詩伯公挖到番薯,不該餓」這句歇後語,有自助天助之意。
從農雜到小本生意,後經商業致富,楊廣理於官澳家鄉營建「藏興厝」,並且熱心公益,也至內地延聘師資,在楊氏家廟「達山堂」興辦學堂,澤惠鄉梓。而18世楊耿光(清雍進士),19世楊伯孔(清太學生),三代經營鹽場、當舖、釀酒場、榨油場、魚塭等事業致富。地方俗諺「官澳富,藏興厝」及「上藏興,下當舖」,即是展現當年藏興古厝楊氏家族派下族人之興旺榮景。
藏興古厝為一雙落雙護龍的建築格局,是為地區少見。後落大展步做法,增加後落縱深與巷頭寬。且巷頭因加寬,巷頭增加通、束、疊與瓜筒等棟架承接屋桁,花草及水果、吉祥圖騰等棟架精美亦為地區罕見;而原本與主屋之間沒有過水廊,民國五十六年(1967)及六十八年(1979)曾兩度進行局部修繕,右龍的過水廊正即是在這兩次修繕時增加。而主屋和護龍的門口埕原本都有圍牆,並留著三道隘門供出入,目前圍牆均已倒塌,僅剩左側一道隘門,刻有「金門」二字的石門框還在。藏興古厝,具有地域獨特性及建築藝術價值。金門縣政府依文資法於110年展開修繕工程,於113年完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