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搶救保育類大鱗梅氏鯿 確保金門最後野外棲地

保育類淡水魚種「大鱗梅氏鯿」僅在金門有野外發現紀錄,農委會與縣府聯手進行搶救和保種工作。(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1920年在台灣地區的溪河、湖泊絕跡,至今百餘年未曾再有野外發現紀錄的原生淡水魚類「大鱗梅氏鯿」,2001年學者、專家研究團隊確定僅在金門本島的水域還殘存少數且不穩定的族群,推估金門極可能也是它們在全球僅剩的自然棲地。
金門縣政府自2012年開始著手進行保育,包括族群調研、野外搶救、棲地改善、移除外來種和移地復育作業在內,迄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在復育、保種重地的太武池,族群數量已達1萬8,416尾,確保這種於2009年公告為3級保育類的淡水魚種,在金門獲得一個繁衍生息的好環境,也為台灣生態保育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10多年前,學者專家確認大鱗梅氏鯿在金門僅光前溪尚有少量發現,因水位不穩定等環境變遷因素,也面臨快速消失的生存威脅。當時除由縣水試所負責搶種工作,成功培育近6,000尾小魚外,並採行海洋大學海生所陳義雄教授的建議,在2012年陸續於光前溪開挖幾處水窪,讓大鱗梅氏鯿於枯水期能有暫時棲身空間,同時也可透過必要的人為干擾,進行保護性遷移作業,結果也證實在空間與時間上均有利於搶救工作的推動。
農委會林務局和縣府聯手努力,分工進行保種育苗及棲地保護工作。縣府農林科在過程中不斷與周邊農業產銷班溝通,減少和避免農藥、肥料等化學物資流入造成汙染,並在枯水期進行河川整理,包含浚深溪道、埋管補水及移除外來種如吳郭魚、朱文錦、錦鯉,全力維護和強化棲地的完整性,最終取得一定的成果。
2014年10月秋風乍起,時任副縣長吳友欽帶領100餘位正義、卓環國小學童和社會人士,在太武山植物園展開移地復育行動,基於避免移地復育族群基因「窄化」問題,特別選擇光前溪流域在2012年旱季搶救的100尾成魚種魚,加上水試所從這批種魚復育出來的200尾新生子代,一起放流重返大自然,為10年後太武池的大鱗梅氏鯿保育成果,做了一次最好的鋪墊工作,也在地區的鄉土教學做了一次成功的實踐。
金門縣水試所並於2019年10月提供60尾種魚給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進行異地保種,次年人工繁殖試驗,成功孵化育出1萬520尾幼苗,成為台灣本島首次的大鱗梅氏鯿人工養殖技術,在保育珍稀台灣原生魚種方面,豎立一座新的里程碑。
近年,金門地區常有大旱災情,危害經濟作物高粱、小麥生產,在陳福海縣長首任主政時自大陸引水,開啟「兩岸共飲一江水」的新時代,楊鎮浯縣長持續爭取中央水利經費,優化水資源獲得立竿見影的成果。在透過原水調度機制穩定各地水庫水情外,也將水資源回收中心的放流水導入溪流與埤塘,讓水獺、鳥類及魚類等生態物種的水域棲地面積與安定性大幅增加,既提供生物的友善棲地環境,也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
大陸通水金門6年,也帶來外來魚種入侵的問題,對原生種淡水魚有生存競爭的危機。縣府和自來水廠針對田浦受水池進行調查,已發現紅鰭鮊、餐條及尼羅口孵魚及多種外來魚種,正持續進行監測中。
公部門人力有限,要擴大監測和對應成果,還有賴民間團體和鄉親的協助,一旦發現野外溪流及湖庫有可疑的外來淡水魚類,可拍照並聯繫縣府和相關單位處理,將各種可能的危害減至最低,讓金門原生種魚類保有更好的生存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