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做好「古寧頭戰役」歷史場域與周界維護管理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868
金門「古寧頭戰役」走過七十五年風雨歲月,圖為烙印兩岸歷史傷痕的北山紅土斷崖。
(李金生攝)

金門「古寧頭戰役」走過七十五年風雨歲月,圖為烙印兩岸歷史傷痕的北山紅土斷崖。 (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1949年10月25日爆發的金門「古寧頭戰役」確立兩岸分治的局勢,這場典型登陸殲滅戰共持續進行3天,國共激烈巷戰至27日才結束。雙方參戰和傷亡人數,各種記載不一,一說是共軍有9000餘人登陸,其中5175人陣亡、3873人被俘;國軍則有2437人陣亡、3700餘人受傷,戰況十分慘烈。
縣府和金防部四時祭典外,古寧頭當地居民也連年路祭英靈,深沉哀悼陣亡國共官兵。當年共軍前進總指揮蕭鋒的孫子蕭江也曾於2014年12月帶領來自山東、北京、上海、江蘇等13個省市的參戰共軍遺族和老兵76人跨海來到昔日國共激戰,逾800人捐軀的安岐村獻祭,在斜風細雨中許願兩岸從此風平浪靜,「只有和平,沒有戰爭」。
一頁國殤史實寫盡兩岸干戈相向,赤血橫流的永恆傷痛,75年歲月匆匆而過,古寧頭海域依舊潮來潮往,當年槍林彈雨,鬼哭神嚎的烏沙頭,澎湃洶湧流水如斯,鳴咽歎息聲卻未曾停歇。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海岸碉堡在海潮沖刷下孤寂佇立,戍守戰士一個個的離開,火光沖天的戰場在觀光大旗揮舞中,蛻變為洋溢戰地風情的旅遊景點,紅男綠女來去穿梭,看著一水之隔的大陸,遙想那一場硝煙落盡,歷史傷口仍隱隱作痛的戰事。
今天是「古寧頭戰役」75周年紀念日,縣府由金酒公司推出1公升裝58度紀念酒,強調要以醇香佳釀傳遞和平永續的美好願景。金管處也接連舉辦紀念專題演講、行軍體驗活動。但做為西半島主要景點的古寧頭區,實際又是如何一番景況?
目前,可以看到從當年國共血戰,數度易手的北山洋樓共軍指揮所,轉進大片高粱田通往北山斷崖、北山播音牆一帶,沿途剷除兩旁高可及膝的田草,讓田間通路更加醒目,自由行遊客汽、機車通行更安全,金管處的用心值得肯定。
但有電瓶車可達,戰後多年構建的北山播音牆,四周植栽參差,整體視覺顯得雜亂,影響遊客取景打卡,且部分解說牌泛白字跡模糊,也讓遊客看得霧煞煞。另北山播音牆大門深鎖,未考量配合旅遊適度開放,讓不得其門而入,欲一探究竟的遊客十分掃興。
當年,共軍遭到圍殲的北山斷崖,遍佈貓公石的紅土海岸,是古寧頭區兼具人文與自然內涵的景點,平日就吸引不少遊客來到。馬英九總統曾在北山斷崖頂的木製觀景平台上,遙望大陸故國河山,再回首昔日國共烽火交戰,血染古寧頭海域,不禁黯然神傷,往事仍讓鄉親歷歷在目。
但綠營執政以後,再無中央要員憑弔,乏人管理的觀景平台入口凹陷難行,木階腐朽蟻害嚴重,且台前雜木障蔽大半遠景,環境安全堪慮,崖下也見海漂垃圾成堆未清。當年國共官兵前仆後繼,碧血泛流的地方,如今卻是這番景象,讓人唏噓!
十月是金門的旅遊大月,兩岸遊客激增,對金管處來說,更有翟山坑道音樂會的年度大檔,在管理人力調配上,可能較平日吃緊。但保存金門豐富多樣的文化資產、特殊戰役紀念史蹟和自然生態是金管處的主要任務目標之一,而「古寧頭戰役」75周年是年度大事,相關工作做得不夠周延,確有一些可以改進的空間。對軟、硬體建設和維護品質一向良好的金管處,這些都不是大問題,及時改善也時猶未晚。
因為,做好歷史場域和周界的維護管理,就是尊重歷史的體現。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