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林怡種《探花宰相》《史前之村》新書發表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綜合報導。
點閱率:1,550
字型大小:
文化局長呂坤和、來賓與《探花宰相》、《史前之村》作者林怡種(右四)合影。(葉鈞培提供)

文化局長呂坤和、來賓與《探花宰相》、《史前之村》作者林怡種(右四)合影。(葉鈞培提供)

由本報前總編輯林怡種撰寫的《探花宰相-林釬》進士專書、與《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獲今年金門文化局徵選補助出版。作者林怡種分享兩本新書創作歷程。文化局長呂坤和希望藉由新書發表會,喚起民眾共同關懷自己村里的歷史,與生活環境的意識,也歡迎民眾一起來寫家鄉史、家鄉事。
新書發表會於昨日在金湖鎮復國墩「新天地海鮮餐廳」舉行,由文化局長呂坤和主持,許玉昭議員、王國代議員、金湖鎮長陳文顧、鎮代會主席蔡乃靖、鎮代表林嘉森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后壟社區、復國墩社區、洋山社區、下莊社區,還有作者林怡種以及林怡種曾任職的金門日報社、環保局、衛生局老同事等一百多人參與盛會,分享二本新書面世的喜悅,場面溫馨、熱絡。
作者林怡種感謝縣長陳福海重視與支持文化資產,文化局長呂坤和用心開辦「進士叢書」與「大家來寫村史」徵選,今天才能分享這二本新書。林怡種說,《探花宰相-林釬》進士專書、與《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二本書能順利出版,是靠很多人的幫助,他以感恩的心邀請大家來分享這份喜悅。
林怡種分享創作心得,透過文字傳達對鄉土的關懷,林怡種希望有更多鄉親一同來關懷自己成長鄉里的歷史沿革、溫馨典故、人文環境以及特殊產業,也透過文字「寫家鄉史、家鄉事」,更關心和熱愛家鄉。
文化局長呂坤和稱讚林怡種付出很多心力來記錄村史的精神,呂坤和表示,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故事,這些村史為這片土地留下一些紀錄,最主要是希望喚起下一代年輕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抒發他們的熱情,透過村史的工作,大家一起來關心這片土地的故事。
呂坤和指出,金門自古文風鼎盛,科甲連登,宋及明、清三朝先後出了五十二位進士、一百五十九位舉人,金門文化局自民國一○七年起,開辦「進士叢書徵選補助出版計畫」,目的為豐富金門先賢史頁,並藉由書籍出版發行,讓更多鄉親認識金門先賢的生平、科舉、宦蹟及相關文物,使鄉賢的光榮事績永恆留存;也能惕勵後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之真義。
縣議員王國代、金湖鎮長陳文顧、金湖鎮代會主席蔡乃靖、前金門衛生局局長李錫鑫、洋山鄉親海軍陸戰隊退役少將蔡連輝將軍、晴揚廣告公司董事長孫國欽;以及林怡種就讀「國立金門大學」研究所畢業論文指導教授林政緯博士等也致詞道賀,語多肯定金門文化局出版「進士叢書」和「村史」,除了豐富金門先賢史頁,特別是村史,更是一項歷史性的大工程,非常有意義,才會年年獲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頒發優等獎肯定。而且,開辦村史補助出版,也能為這個時代的金門,留下真實而有情的島嶼歷史。
文化局表示,《探花宰相-林釬》一書,詳細記載明朝萬曆六年(西元一五七八年)出生在金門甌隴村(今后壟村)的林釬,年幼生父出海捕魚遇難,七歲隨母去漳州,在那裡成長、求學;明朝萬曆四十四年殿試丙辰科「探花及第」,獲留朝廷重用,歷官至「東閣大學士」。由於明朝廢宰相制,「東閣大學士」實務輔佐皇帝,參與國政大事,相當於宰相職務,所以,今天「后壟林氏宗祠」與「金城林氏宗祠」高懸著「探花宰相」的匾額。值得矚目的是,林釬為官清廉,對抗「閹黨」魏忠賢,不為利誘、不為勢劫,不與同流合污,不惜掛冠歸隱。崇禎皇帝即位,鏟除「閹黨」亂政,恢復原職,且因受命同為福建人招安鄭芝龍歸順朝廷有功,以及在「寧邊、靖寇」方案提出精闢對策,獲皇帝賞識重用。林釬「探花及第」之後,曾返回金門徛旗祭祖,但漳州與金門相距遙遠、海山阻隔,交通往來不便。因此,林釬在漳州繁衍的五百多位族裔,與金門斷絕往來近四百年。
民國九十五年,林怡種任職本報總編輯期間,與「廈門日報」合作,協助滯留大陸五十餘年的金籍婦人鄭勸,成功回到金門南門尋親。
隨後,林怡種請「廈門日報」總編輯李泉佃協助,尋找林釬的下落,獲指派駐漳州採訪主任林育農先生陪同,與地方官員及媒體記者,一起到漳州洞口社,找到林釬的墓園、故居、牌坊等等。
難能可貴的是,林釬族裔從本報總編輯林怡種到訪,得知金門的概況,先後二次寫信給金門縣長李炷烽和李沃士,請求搭橋引路,協助回金門尋根認祖。終於於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漳州林釬族裔組六人訪問團,順利返回金門「后壟林氏宗祠」祭祖。隔年元月,金門林氏宗親也組十六人訪問團回訪,兩岸林釬族裔重啟交流。目前,漳州皇帝御賜林釬的「澹泊寧靜、中正和平」坊,獲整建保護規劃為「林釬人文園區」;林釬墓園、故居、宗祠等整建為「閣老人文園」,讓林釬「不為利誘、不為勢劫」,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以及「慈孝承恩」的風範永垂後世。
文化局表示,文化局自民國一○五年起開辦「大家來寫村史」徵稿,今年獲補助出版的《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是林怡種繼《營山風情》、《莊厝演義》、《宰相的故鄉-后壟》及《古厝之村-東西山前》之後,又一本村史面世。
《金門縣志》記載,金門自晉代五胡亂華期間,中原多事,計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入浯墾拓,迄今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但是,自民國五十七年起至民國九十六年間,先後有台大教授林朝棨、黃士強、中研院研究員陳仲玉先生、以及郭素秋等考古團隊,在蚵殼墩掘坑考古,出土的陶片、貝類,經「碳十四科學化驗」證實早在七、八千年前,蚵殼墩已有民居狩獵,是一個「史前之村」。蚵殼墩位於金門島「極東之地」,是一個古老的漁港,民國四十九年四月廿六日,先總統蔣中正抵金視察「心戰防務」,行程包括「蚵殼墩」海邊的「海漂站坑道」興建工程;當時,駐軍都還借住民宅,蔣總統抵「蚵殼墩」時,發現村中駐軍集合場的一座拱門,上面寫著「蚵殼墩」三個字,略為沉思之後,指示改為「復國墩」,同年十一月,內政部正式核定更名為「復國墩」。因此,復國墩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村落。民國八十八年,金門縣政府斥資興建「復國墩漁港」,並建構「觀景台」,由於復國墩盛產漁、蝦、貝類、紫菜和石花,因應而生遠近馳名的海產店。近年來,金湖鎮公所「推動文化金湖、厚植觀光資源」,在漁港邊增設「生態壁畫」和「巨型嗆蟹裝置藝術」,如今的復國墩,已成品嚐海鮮與觀光遊憩的聖地。雖然,復國墩只是一個三十來戶人家的小漁村,但地靈人傑,無論是留在村內,或是旅外打拚,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記載著聚落的「前世」與「今生」,包括:地理位置、宗族脈絡、人文景觀、戰略區位、北碇島、教育文化、宗教信仰、經濟民生、風俗民情等九大篇章,藉由書籍的出版發行,祈盼能讓更多人認識「蚵殼墩」的歷史淵源。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