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林馬騰作品展開幕 以文字紀錄為歷史做見證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771
金門睿友文學館「走過烽火歲月~林馬騰作品展」舉辦開幕式,策展人林馬騰在家人、同事、藝文好友等陪同下出席。(陳麗妤攝)

金門睿友文學館「走過烽火歲月~林馬騰作品展」舉辦開幕式,策展人林馬騰在家人、同事、藝文好友等陪同下出席。(陳麗妤攝)

金門睿友文學館114年第一季文學推廣活動「走過烽火歲月~林馬騰作品展」日前舉辦開幕式,策展人林馬騰在家人、同事、藝文好友等陪同下出席。林馬騰形容,他自認所書寫的是鄉村野史,僅僅是記錄經年的歲月,而在歷經戰爭受傷後51年還能到場談古道今,十分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同時希望透過展覽告訴各界,歷史可以被原諒,但是不應該被遺忘。
金門睿友文學館以季為單位辦理文學推廣活動,今(114)年第一季(一至三月)「走過烽火歲月~林馬騰作品展」,展出林馬騰歷年之著作及珍貴圖片與史料,內容豐富多元,並於2日下午2時在睿友文學館前舉辦開幕式,策展人林馬騰及其家人,同事、藝文屆好友及熱情的鄉親們齊聚一堂參與,在睿友文學館館長陳長慶主持及穿針引線下,經由退休校長林水綠之引言,讓所有人彷彿置身其著作中,更深地了解金門那一段困苦但重要的歷史,以及漸漸被遺忘在時光長河的常民生活紀實。
活動由金門縣文化局指導,金門睿友文學館主辦,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碧山東店社區發展協會協辦。包括文化局長呂坤和、副局長陳榮昌、烈嶼鄉長洪若珊、策展人林馬騰、金門傀儡戲劇團團長蔡遠進、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安琪莉莎合唱團,以及多位歷次睿友文學館文學展策展人洪春柳、王先正、許維民等齊聚一堂參與。
引言人退休校長林水綠表示,他與策展人林馬騰,同樣歷經幼時戰爭及管制的困苦生活,打赤腳、撿柴火,環境雖然惡劣但是仍屹立不搖堅持下去。也因為歷經這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培養出愛國、愛鄉情懷及保家衛國的情操,因而以優異之成績選擇投筆從戎,奉獻國家。而認真求學及做事之精神獲得上級賞識,但卻在第一線服役時受到砲擊導致腿部受傷,雖經治療好也因傷無法在前線服役,難免有壯志未酬之遺憾。所幸在貴人相助下到烈中任職,期間28載亦深受到讚賞,其有感於歷史沒有留下來恐將被遺忘,選擇提筆書寫以文字紀錄為歷史做見證。
而他筆下的大二膽相當富有故事和感情,他個人之文物收藏更是豐富,經過許多老師、文友和熱心人士的努力下,利用閒置空間成立文化館,更在烈嶼鄉公所協助和同意下,保留戰時情況以及常民生活的文物。這些珍貴的文物亦不乏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但是它放對地方就是寶物,而且也在鄉公所持續重視之下,文化館的內容獲得充實。
林馬騰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記錄常民生活,也寫出他對戰地生活苦難的情緒和心聲,能讓後代的人更了解過去世代的歷史,希望他持續努力書寫,立德、立功、立言,留下更多精彩的文章。此刻要藉所有人的手以掌聲感謝他的夫人一路的陪伴及協助,並祝福展出成功。
烈嶼鄉長洪若珊指出,感謝文化局、睿友文學館的用心,讓烈嶼鄉親—林馬騰老師能夠到場展出。雖然以個人的經歷無法親身感受戰爭所帶來的艱辛,但是長輩們的肺腑之言要聽,感謝林馬騰老師用生命書寫歷史,總共17本著作都是無價之寶,其無私奉獻,為金門記錄歷史之精神值得敬佩。從他身上顯露的勤奮、認真、勤勞、堅強等特性值得我們學習。這次展覽機會難得,鄉親有機會一定要到場參觀,同時歡迎大家有空到烈嶼鄉走走。
策展人林馬騰首先細數他受傷的當下,並藉以鼓勵大家。他表示,從烽火歲月中走來已51載,既來之則安之。感謝各界的參與,始終認為自己寫的是鄉村野史,歷經戰火年代,看金門從無看到有,小時候打赤腳,受軍事管制,戰爭對金門與他個人而言是災難和傷害,但是有感於這些戰時史料、常民生活,若沒有保存下來,將消失在時光的洪流裡,因此,他提筆書寫紀錄並希望能傳揚。十分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受傷51年後還能談古道今,十分感恩;同時希望透過展覽告訴各界,歷史可以被原諒,但是不應該被遺忘。
活動中亦邀請安琪莉莎合唱團到場演出,在王立梅老師伴奏下,分別演唱了〈古寧頭戰役組曲:古寧頭大戰·榮耀古寧頭〉、〈戰地的春天〉、〈金門禮讚〉、〈料羅灣〉等四首經典名曲。金門睿友文學館館展則致贈感謝狀予策展人林馬騰,隨之展開導覽解說。
金門睿友文學館指出,該館成立6年迄今舉辦過24場文學作品展,今年以林馬騰之作品展做開端。而林馬騰之著作及參與編撰出版書籍統計約17本,曾獲第四屆金門文化獎,以及曾兩度獲國史館台灣文獻獎。內容除了常民生活歷史,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戍守最前線的大膽島,用豐富的情感刻畫的《大膽島的風雲歲月》、《祕島~大二膽島的祕境祕史》、《思古幽情大膽島》、《老兵憶舊~大膽島雜談》等書,而大膽島已成為林馬騰最鍾愛和最懷念的地方。
而誠如他在現場分享所言,烽火歲月下的悲情史,難免會觸動歷史的傷口,但是「歷史可以被原諒,不能被忘記」,透過文字書寫、史料之收藏等,期望保留這些史實且不要被遺忘,因為這是金門的光榮印記,同時希望大家共同來傳承,並歡迎各界踴躍到場參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