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后沙許氏宗親赴陸尋找祖源地

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在大陸廈門尋找祖源地。(金門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提供)
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許榮宏、許應強、許木進、許子能等一行四人,由大陸友人帶領前往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祠,尋找祖先遷居金門祖源地。經與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交換昭穆序相近,同時供奉共同祖先宋朝理學祖輩許順之,並言由同安遷居來此。與后沙許盛將軍所寫后沙許氏族譜序相同,大致可確認為同源祖先兄弟。但仍有待進一步詳細比對族譜資料,瞭解更多的訊息。此行可謂開啟兩岸許氏尋祖大門,對未來尋祖訪親有莫大幫助。
金門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指出,民國76年12月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以後,兩岸人民開始接觸往來。居住在金門各姓氏家族紛紛前往大陸尋祖,很多姓氏家族都順利與大陸祖源地聯繫上,並返鄉祭祖。但后沙許氏家族始終無法很順利的找到祖源地。經后沙文史研究人員許木進、許子能整理家鄉資料,多方努力蒐集大陸沿海各地許氏昭穆序,拜訪許氏宗親會,訪問許氏宗祠管理人,比對祖上留下來的資料。經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縮小目標在廈門翔安東界找到昭穆序相近的宗親。
后沙五房十七世祖許及史(1876-1935)抄錄「后沙許氏家譜」中提及后沙昭穆,錄清初明末之表字曰,「惟逵體邦學汝君、伯宗朝庭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風」。迨至清初康熙五年(1666)許盛將軍梅林奉旨受三府總鎮,因思木本水源,時莫稽考總有殘譜亦未得其全妥,乃延諸伯仲季叔,處擇良辰吉日,焚香禱祝,互相參商。再選表得其詞曰,「日升東海上、丕顯及明時、遐邇皆同仰、曆來有定期」,為后沙許氏目前使用的昭穆。
「后沙許氏家譜」提及「同安縣許家世譜」中「熊侯重修西安橋誌」乙文為進士蔡獻臣(明代1563年-1641年)所作。敘述是橋創建於宋朝許宜公(1021-1100年)、而子楫公(1043-1085年)、孫順之公(1141-1184年),漢學晦菴先生,以名儒顯。玄孫巨川復進士(1175-1250年)繼公修茲橋事,載邑乘及許氏家譜諸多事項。並曰許家始祖源自漢朝上柱國將軍許濙公,時尚無同安地名,而故老相傳「未有同安、先有許督」之語。迨至唐朝黃巢作亂,同安亦遭大變。
金門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表示,后沙許氏宗親尋祖之心,倍極艱辛。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於113年春節團拜,當時即做成決議四:透過后沙與東界許氏昭穆序相似性,赴廈門翔安東界,拜訪許氏宗親,探討后沙許氏源起。當《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把尋祖資料鎖定為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家廟後,博士許子能即利用赴大陸公暇之時,前往探尋。許子能到現地探尋,在東界村周圍走了一個多小時。因該村已遭拆遷,現地已無房屋,空地黃土一片。現正由國企國貿集團為建設大樓整地。到隔壁村尋人問之,回曰其祖厝還在。但估計找不到人,而作罷返回。
金門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指出,日前由許榮宏、許應強、許木進、許子能等一行四人,再度由大陸友人帶領前往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祠探尋,受到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的歡迎。得知他們是金門宗親前來訪祖,東界許氏宗親會立即交換許氏昭穆,引導至祠堂內拜祖參觀。
接著由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與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討論彼此之昭穆序與祖先宋朝理學祖輩許順之。許文樹理事長告知其昭穆也是「惟逵體邦學汝君、伯宗朝庭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風」,但因子孫藩衍快速,昭穆不敷使用,另外再增加二句詩詞,又說他是「家」字輩。雙方均認為兩地祖源相似度極高,應是同祖兄弟。相談甚歡,互相約定,他日各自準備族譜資料,詳實核對,告慰祖先,圓滿結束尋找祖源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