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修復培訓班結業 為金門文化保存更進一步

「113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學員歷經課堂實務教學與校外實習,順利結業。(金大提供)
文化部委託金門大學辦理「113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學員歷經課堂實務教學與校外實習後順利結業,有34位學員獲得工地負責人資格,專責文化資產修復工作,未來將使文化保存維護工作更加精細、確實。
金門大學指出,為了提升古蹟修復工地負責人的專業素養與實務技能,強化古蹟修復技術與文化資產保存,文化部委託金門大學辦理「113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學員歷經120小時的課堂實務教學與校外實習,圓滿結業,經期末考試評量後,共有34位學員成績合格,獲得工地負責人資格。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蹟聚落組副組長陳雲安主持結業式,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監管科長吳昆泰、金門大學曾逸仁副教授及陳拓男助理教授共同出席。
陳雲安指出,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最主要在解決目前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領域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根據「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規定,直轄市定、縣(市)定古蹟的修復負責人需累積兩年以上的相關經驗;而國定古蹟的負責人則需具備三年以上的經驗。此外,負責人必須參加由中央主管機關或委託機構、學校、團體辦理的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訓練並取得證書。文化部藉由此類專業培訓,期望能確保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保存工作能夠更精準、更具專業性。
陳雲安表示,古蹟及歷史建築與新式建築的區別在於需要保存歷史文化記憶,很多工法上都要非常注意。陳雲安肯定此次參加古蹟修復工地負責人培訓班的學員,順利完成120小時的課程施訓並通過測驗,他肯定大家犧牲假日時間,用心學習有關古蹟保存修復的專業技術及技能,期望往後學員能積極投入修復案場,在未來的修復工作中發揮所學,為古蹟保存貢獻所長,對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修復及再利用等工作更加落實。
金大指出,金門培訓班實習課程結合在地營造廠與古蹟現場,與多家在地營造廠緊密合作,包含坤達營造工程有限公司、建華營造股份有限公司、閎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現代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煌進土木包工業等。學員們先後前往多個縣定古蹟及傳統建築進行實地觀摩,包括料羅吳氏六路大厝、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小浦頭黃允棋古厝、後浦許允選洋樓、董允耀洋樓等地,深入了解各項修復技術與工法。此外,學員還參訪了閎昌營造場料廠及新頭38號、下堡西翁氏宗祠等地,進一步學習修復實務。為了增進對在地文化的理解,更透過社團法人金門縣翁氏宗親會,參訪縣定古蹟盤山翁氏家廟,深化對古蹟保存與修復的實際操作經驗。
金大表示,學員在實習過程中,專業講師與匠師引導學員熟悉古蹟修復的每一個步驟,學員們亦在實地觀摩中學習與進行溝通協作。課程不僅涵蓋修復的基本理論與工法,還特別強調工地管理與現場指揮等實務操作,使學員能夠全面理解修復工作中的各種細節,為他們未來在古蹟修復領域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金大戰地史蹟與閩南建築研究中心曾逸仁老師和團隊長期協助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與管理維護輔導,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本次透過專業的培訓,期望能為金門地方的學員提供扎實的專業基礎,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古蹟修復工程中發揮專業能力,並確保文化資產的價值得以長期保存。此次培訓班順利培養出新的一批工地負責人,對提升後續金門古蹟修復工作的專業水平,及推動修復領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