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辦食安專題講座 強化自身防護與推廣意識

金門縣政府人事處舉辦「建立永續健康社會-從食品安全風險溝通談起」講座。(人事處提供)
金門縣政府人事處21日舉辦「建立永續健康社會-從食品安全風險溝通談起」講座,聚焦於食品安全與公共健康議題,期望藉由專業講授與實例分享,深化同仁對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正確認知,並強化自身防護與推廣意識。
為配合並推動宣導我國當前重要政府政策,促進公務同仁對國際重要議題之認識與瞭解,金門縣政府人事處每年度依據不同議題面向規劃辦理多元形式之研習訓練活動,期以增進提升公務同仁相關專業知能,在今年度規劃的系列研習中,為扣合重要時事議題趨勢,分別就性別平等相關法規修正動態、數位知能發展和食品安全等主題聘邀不同領域之專業人士蒞金講授分享。
為形塑建立同時也是一般民眾的公務同仁對於食品安全的認識及風險溝通意識,進而瞭解關注與自身有關之營養品、保健食品等食安相關議題,金門縣政府特別與台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合作辦理「建立永續健康社會-從食品安全風險溝通談起」宣導講座,該會理事長正是日前甫就任食藥署署長一職的姜至剛醫師,姜醫師在106年時亦曾受金門縣政府邀請蒞金主講並導讀食品安全議題專書;爰此,本次講座係邀請了台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祕書長孫銘宗博士與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理事陳佳煌博士擔任講者,分別就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重要性、食品毒理學基礎、近期國內外食安事件解析、以及健康食品非預期反應的通報與風險管理等議題,進行深入淺出的分享。
在講座中,陳佳煌博士以「毒道之處-從食品安全談永續健康社會」為題,以近年來幾起重大食安事件為例,說明食品天然性與複雜性所帶來的風險,並以蘇丹紅、邦克列酸、紅麴污染等實際案例,剖析食品中潛在危害因子及風險評估方法,強調有效的風險溝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關鍵角色,以及建立食品安全風險溝通意識和相關通報系統的重要性。孫銘宗博士則進一步說明介紹全國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的建置與運作,以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評估議題,並藉由簡單的前、後測,檢視並提醒大家在選購健康食品時應秉持「停、看、聽」原則,應該瞭解如何辨識風險訊息、建立有效的風險溝通機制,認識食品與藥物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以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金門縣政府人事處進一步指出,公務同仁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肩負政策推動與行政執行的重任,同時也是社會一份子,對於涉及民眾健康安全的重要議題更應具備充分的知識與警覺。本次食品安全專題研習,旨在強化同仁從政策面到生活面的風險辨識與溝通能力,提升專業素養之餘,也能在面對民眾疑問或政策宣導時,更有能力清楚傳遞正確資訊。人事處強調,未來將持續依據國內外重大趨勢,規劃更多元且具前瞻性的研習課程,協助同仁與時俱進,全面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與效能。
縣府人事處表示,由於國內民眾日益重視養生保健議題,健康食品等保健類食品也紛紛改以天然及健康為主要訴求搶攻市場商機,然而這些產品卻可能因食用者個人體質或錯誤食用方式等因素致生安全疑慮,甚至可能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而發生非預期反應。因此,希望透過此次研習講座,能夠強化並提升同仁對於食品安全議題的正確認知與應變能力,以及對食品安全與公共健康的理解,進而推動打造永續健康的幸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