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期待金門警光會館的第二次「入厝」

走過30年風雨歲月的金門「警光會館」即將整建,迎來活化再利用的新未來。(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坐落於環島北路斗門段,建置至今已有30年歷史的警光會館,未來即將在縣府的介入規畫下,保留部分空間供縣警察局勤務使用外,一樓將設置托嬰中心,二樓為日照中心,三樓則為金門家庭教育中心,轉型為適合老中青幼多元運用的全齡化活動場所,讓逐漸閒置的空間可以活化利用,也讓老建築的生命得以延續下去。
1991年間,時任警政署長莊亨岱提出在金門規畫全國警察人員訓練、休憩中心的構想,獲得陳水在縣長的大力支持,並在1993年12月動工,其後歷經盧毓鈞、顏世錫兩位署長始告完成,並在1996年6月由剛上任一周的署長姚高橋剪綵啟用。時任金門縣警察局長為後來升任六都之一台中市警察局副局長、警政署保四總隊總隊長,老家在金沙鎮青嶼的張蒼波。
這座實際以提供全國警察機關員工含退休人員,以及親屬住宿休憩為主的建築,因位處偏僻地段,交通條件不夠完備,近年入住人數持續減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館做為地區收住檢疫和隔離人員的防疫旅館,確保金門長時間守住「零確診」大關,因此還獲行政院頒發「防疫英雄」獎章。
陳福海縣長上任後,在資源整合的大前提下,積極推動縣內閒置空間活化政策,也相中占地寬廣的警光會館,目標是將它重新活化,打造成兼有托嬰中心、日照中心、兒少福利據點和家庭教育中心等多元功能的場館,目標對象涵蓋金沙鎮兒童、青少年、長者及其家庭。
縣府委託的專業單位評估,整建工程的預算約新台幣1億元。就未來規畫的「四合一」多功能服務來說,方便鄉親扶老攜幼前往使用,比各自設館、分散建築更為理想,也將在滿足多層次社會需求,全方位、綜合性服務的過程中,成為一座建構和諧家庭與倫理關係的新基地。
一向強調施政要老幼兼顧的陳福海縣長,已邀集金沙鎮公所、衛生局、社會處、家庭教育中心等相關單位召開專案會議,全案進入緊鑼密鼓階段,對公共和社福資源加緊強化的東半島來說,是一件讓鄉親欣慰和期待的好事,也將在推動縣內閒置公共空間的活化利用,起到一個標竿作用。
過去,縣府在一些公共場域的運用方面,常有規畫不夠周延、執行未能落實的問題,以縣文化局曾有將文資科搬往沙美文化園區上班的構想為例,在缺乏包括公車交通、餐飲等配套措施,加上多數員工家住金城市區,也不願配合遠赴上班的情況下,落得草草了事的結果,甚至連「虎頭蛇尾」都談不上。
此次,縣府注意到警光會館活化後帶來的交通需求,陳縣長已責成縣車船處協助規畫交通接駁作業,最重要的是妥善安排車次和間隔時間,讓鄉親安全、方便使用這座多功能場館,不會淪為少有人去的蚊子館。
「錢要花在刀口上」,陳縣長要求在簡約、實用、明亮且設備完善的核心理念下,嚴格控管整建預算落在一億元之內,務必做到精準規畫設計和利用,全力杜絕公帑浪費,以免對其他重要公共建設造成排擠作用。這就是財政紀律,只能將每一分錢的用途極大化,沒有任意打折扣的空間,否則就不符公共空間整合利用的原始目標。
正如同陳福海在專案會議中的提示,金門縣人口結構逐漸高齡化,年輕家庭的育兒壓力與長者照護的需求同步增加,這些都是政府施政的重點。因此,警光會館的改造工程,不僅僅是硬體設施的升級,更肩負促進幼兒教育、提供專業長照服務以及支持家庭功能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