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外來物種入侵第一線 金門遏制紅火蟻擴散

防治紅火蟻的三角旗。
特約主筆:李金生
時序進入初夏,此時正是紅火蟻活躍,快速擴大領域的季節,金門縣防疫所也掌握時機,動員人力展開新一波的防治工作,目標就是有效降低發生率,保障居家環境和景點的安全。
這種被聯合國國際保育聯盟列為全球100大入侵種之一的蟻科生物,對環境有極強適應力,一旦咬傷人畜,可能危及性命。生科學家推估它們原生於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大約在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等國家一帶,1930年代自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摩比爾港大舉入侵美國東南部,曾帶來逾半世紀的環境危害。
原因是紅火蟻會取食農作物和危害小型哺乳類動物,包括捕食蚯蚓、青蛙,改變土壤微環境,影響農作收成之外,也會叮咬人類,嚴重者引起過敏或休克。另可築巢在電信、號誌等設施內,帶來通訊干擾與交通功能的破壞。
2001年入侵紅火蟻進一步跨越太平洋,在澳洲建立新族群。2003年10月台灣桃園地區的農地首度發現它們的蹤跡後,其它縣市緊跟著一步步淪陷,從此成為台灣環境的新災難。
紅火蟻入侵台灣,可能途徑有3:在國際貿易全球化下,貨櫃夾層或底層夾帶含有蟻后的蟻巢、走私植栽和土壤遭到蟻巢進占和進口植材如蛭石、泥炭土、珍珠石和蛇木遭到汙染,上岸後蔓延開拓領域,一發不可收拾。
金門在2014年首度發現紅火蟻入侵,迄2016年9月,超級強颱「莫蘭蒂」挾逾17級暴風狂掃金門,造成500萬株林木折損,也讓紅火蟻蟻丘遭受破壞,自然力加速擴散繁殖,中央即於2017年將金門5鄉鎮列為紅火蟻普遍發生區。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自2016年起展開防治作業,截至2021年止已投入經費逾4,400萬元,今(2025)年更多達1,200萬元。
根據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監測結果,金門地區近年紅火蟻發生率為2016年度73.96%、2017年度45.53%、2018年度59.70%、2019年度21.17%、2020年度23.7%、2021年度30.4%。2022年度24%、2023年度42.9%、2024年度41.9%。這些數據變化顯示,紅火蟻在金門的發生率曾有效控制,但最近連2年又有攀升趨勢,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環境警訊。
去年,該所辦理紅火蟻防治工作的面積高達1萬2709.74公頃,共處理通報案件192件。今年仍將爭取經費擴大防治,以減少農損和確保鄉親安全。時序進入潮溼多雨,正是它們好發和繁殖季節,掌握機先推動全島性防治工作刻不容緩,也需要民眾的通報協助,才能擴大防治效益。
以澳洲政府為例,2001年發現紅火蟻入侵後,即展開為期6年的防治計畫,投入經費高達2億澳幣,跨國專家評估若入侵紅火蟻未能有效防除,往後30年將帶來超過百億澳幣的經濟損失。
再以金門做為觀察目標,在全島各鄉鎮均列為「普遍發生區」的情況下,連遊客出入的古寧頭南山林道、陳景蘭洋樓一帶海岸,都可看到人行步道和車道兩旁遍插防治紅火蟻的三角旗,對本地鄉親和遊客都是安全威脅。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本島和離島都不能輕忽它的嚴重性。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署長邱垂章、副署長杜麗華及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執行長林宗岐等人在去年底抵金訪視紅火蟻防治現況。陳福海縣長明確指出,金門幅員不大,但紅火蟻問題卻愈來愈嚴重,金門作為外來物種入侵的第一線,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期待中央加強對離島的資源支持,提供更充足的經費補助與技術指導,攜手守護金門的環境與農業安全。這一席話直指問題核心,希望中央也能有具體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