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海洋保育環教走讀 串聯文史、地質與生態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綜合報導。
點閱率:282
環教學會舉辦推動海洋保育環教走讀培訓。
(環境教育學會提供)

環教學會舉辦推動海洋保育環教走讀培訓。 (環境教育學會提供)

為深化民眾對海洋環境的認識與重視,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日前舉辦「114年推動金門海洋保育環境教育走讀培訓課程」,以走讀海岸與漁村的方式,串聯歷史、人文、地質與生態,展開一場富有教育意涵的海洋保育探索之旅。當日吸引約四十位學員參與,涵蓋公務員、教師、學生及親子家庭,學習氛圍熱烈。
活動自金城體育場集結出發,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吳啟騰老師親自領隊,首站直奔金門島極東之地││復國墩,沿著縣府設置的木棧道,深入解說復國墩的地質景觀,介紹當地岩層所蘊藏的地球演化訊息,讓學員近距離接觸裸露岩石,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織。
接續由植物講師陳西村老師帶領學員認識當地植物,不僅科普各類植物的名稱與特性,還巧妙融入金門民俗與信仰文化,使學習內容更貼近生活,引發學員共鳴。
而在復國墩最具歷史深度的貝塚遺址旁,福州師範大學文學博士陳炳容老師以七、八千年前的史前人類活動為起點,帶領學員穿梭於史前與當代之間。學員陳秀竹老師也補充金門國家公園與中央研究院對此遺址的研究成果,增加整體課程的深度與廣度。
第二站來到田浦,探訪金門早期著名的花崗石採石場。學會理事長林英生老師講解多種花崗岩類型的形成與分布,並帶領學員從岩脈節理等觀察地質奧秘,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隨後陳炳容博士再度登場,深入解析田浦巡檢司的歷史淵源,從明代周德興設置巡檢司的軍事戰略,到田浦成為「金門八景」之一的歷史意涵,讓學員從人文角度認識地景。當地信仰文化部分,則由柯逢章老師分享東嶽大帝泰山城隍廟的歷史及信仰演變,使學員理解金門人生活與宗教之間的深層連結。
午間由柯逢章老師提供場地及茶水,學員稍事休息後繼續課程。下午行程轉至料羅灣,由陳秀竹老師講解料羅歷史,包括明代抗倭、清代紅毛夷事件、鄭成功出征台灣,以及八二三砲戰等重大事件,再結合作家楊牧筆下《料羅灣的漁舟》,引領學員於歷史與文學之間穿梭。
此外,陳秀竹老師也介紹料羅順濟廟內的「禁示碑」,提醒民眾昔日禁漁規範對於海洋永續的智慧,引發學員對保育概念的深思。陳西村老師則再度於媽祖公園內解說金門在地木材與童玩文化,透過俗諺「一朴、二瓊、三相思……」讓學員在童趣中認識植物,深刻體會海洋與環境教育的多元面貌。  活動於當天下午三點半圓滿結束,學員反應熱烈,紛紛表示收穫滿滿、期待下一場再相聚。此次走讀活動不僅增進學員對金門自然與文化資源的認識,更成功播下海洋保育的種子。
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特別感謝金門縣環保局對本課程的支持與協力推動,期盼透過環境教育的力量,持續培育在地海洋守護者,為金門打造永續共榮的美好海洋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