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鄉村事-金生活》烈嶼蕾絲阿嬤的菜粿 皮Q餡多飄香30年

烈女廟前阿嬤菜粿。(蔡麗玉攝)

菜粿內餡。(青岐社區提供)

蒸籠裡的菜粿。(青岐社區提供)

金黃色菜粿。(青岐社區提供)
一口菜粿,一段金門人的歲時記憶
生活就是要感受;
生活就是要有滋、有味。
你我共同生活在金門這座島嶼上,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踏實真切的存在—這便是「金生活」。
有時,只是開車行經金門大橋,在視野盡頭望見大陸彼岸,陽光灑落在水波上,泛起一層層細緻金光。微風拂過,掀起輕柔的漣漪,彷彿時間在這裡也緩了下來,卻攪動了內心的平靜。旅程未啟,心已悸動。這樣的生活節奏與風景,不是快閃就能感受,而是得親自踏上這片土地,細細品味。而旅程的第一站,不妨從一口「菜粿」開始。
經過半小時車程,我們來到地勢昂揚迎海風、面海望廈的青岐,自古人文薈萃,廟宇相傳古人情,青岐堪稱地靈人傑之地。
主要是來到烈女廟附近吃蕾絲阿嬤的菜粿!
阿嬤今年八十多歲了,在烈女廟前擺攤賣菜粿,已經超過三十個年頭。 在烈嶼,菜粿不叫菜粿,大家習慣喊它「菜包」,是鄉親們口中的古早味。
早上九點,阿嬤會出現在廟埕前,用簡易的保麗龍箱裝製作好的菜粿放在攤位販售,沒有招牌,只有用紙板寫的「阿嬤菜包粿」卻是老顧客們一眼就認得的風景。
她蒸的菜包,形狀像極了金元寶,圓潤飽滿,討喜又富貴。黃澄澄的外皮透著一點晶亮,是用地瓜粉加上手切地瓜揉成的,吃起來彈牙帶點自然的甘甜。
我問阿嬤:「這裡面有沒有包石頭蚵啊?」
她笑著搖頭:「以前有啦,現在一斤石頭蚵要兩百多塊,太貴了啦!」
現在的菜包裡,改包肉末、芹菜、紅蘿蔔、還有豆皮、竹筍等等。她邊說邊把一顆顆剛包好的菜粿擺整齊,保溫箱像是藏著一段段過去的故事。那是一種樸實卻溫暖的味道,是歲月包進地瓜皮裡的日常記憶。
其實,阿嬤的攤位上,除了菜粿,還悄悄地擺著一鍋香氣四溢、辣味撲鼻的燒酒螺。湯汁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紅通通地在鍋裡翻滾,像是把整個午後的陽光都煮進去了。這味道,一聞就讓人想到從前。
忽然想起民國七十幾年,那時候的金門還沒有觀光,沒有什麼工作機會,許多人靠天吃飯,也靠海吃飯。那時候流行去灘際撿拾沙螺,一斤可以賣到台灣去,值十塊錢。婦人、小孩都捲起褲管,彎著腰,在潮水剛退的灘上挖啊撿啊,日頭曬得再狠,也不喊苦。那是勞力換來的日子,那是金門曾經的堅韌日常。
金門四面環海,土地多沙質,不若台灣本島肥沃,但島民自有一套與土地共存的生活哲學。每一道傳統料理,都是順應自然節氣與物產而生的產物。菜粿的出現,也不例外。
大條年與菜粿:金門人吃出的平安哲學
菜粿,是金門人的老味道。
這道看似平凡的點心,外型樸實無華,卻內藏深意。在金門,它不僅是一道古早味美食,更是一種文化記憶,一段歲月的痕跡。它飄散著炒菜的香氣,揉合著代代相傳的信仰與生活智慧。
農曆閏年,是時間的縫隙偷偷縫上的一針。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這樣的曆法規律,在歲月流轉之中悄悄插入一個「多出來的月份」也就是第十三個月,是俗稱的「閏月」。今年,正是閏六月,金門人一聽到「大條年」,心裡總不免泛起一絲慎重。逢農曆閏年,即是金門人俗稱的「大條年」,菜粿便成了每戶人家灶腳邊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條年」在金門,從來不是一個普通的年分。這多出來的月份,常被視為不安的徵兆,於是老一輩傳下來一套祈安的方式「拜菜粿」。十三顆手工菜粿,一顆也不能少,象徵閏年中那突如其來的第十三月。家家戶戶在廚房忙碌著,將菜粿一顆顆蒸熟,外皮透著光澤,裡頭包著虔誠的心意與安穩的祈願。
拜完土地公神明,最後那一顆第十三顆的菜粿,會特別留給狗兒吃。這不僅僅是分享食物的溫情,更是一種古老的儀式「食閏」,也就是「天狗食月」。傳說中,天狗吞月能平息災難,因此,要讓狗吃掉多出來的一月,以求把「多出來的不安」一起吞下去,讓整年順遂如常。這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更是人對無常的理解與安撫。如今則以這顆菜粿寄託人們對平安的渴望,希望這一年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這樣的儀式不只存在於個別家庭,更延伸為整個聚落的集體行動。
在金門,特別是在傳統社區如榜林、沙美、古寧頭或烈嶼鄉的青岐村,每逢大條年,鄰里之間早早就開始張羅起來,象徵彼此保平安、傳祝福。村中長輩們會集合年輕人,帶領他們如何揉皮、炒餡、包粿、蒸粿,過程中不只是學習技藝,更是一種文化與身分的教育。
製作菜粿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場儀式
地瓜粉得和得剛剛好,不可太濕也不可太乾,這考驗的是手感與經驗;餡料的比例也有講究,過鹹會搶味,過淡則失色;包粿時若封口不緊,蒸好後就會爆開,被視為「失禮」或「破財」的象徵。因此,每一步驟都得細心處理,無一不是對生活的體會與敬意。
蒸籠一層層疊起,升騰的水氣裡瀰漫菜香,那是一種家的味道,也是一種時序更迭的儀式感。許多在外工作的金門人,若碰上大條年,適逢返鄉參與這個「吃粿求安」的節奏,不只是為了那一口菜粿的美味,而是那份與家人一起包粿、祭拜、吃粿的儀式感,是整個島嶼在時間長河中共同織出的精神網絡。
隨著社會轉型與都市化進程,年輕人到異鄉打拚,傳統習俗看似漸漸式微。但也有不少返鄉青年,正試圖透過文化創意與食農教育,讓這樣的文化得以「轉生」,邀請在地長輩教學,搭配閏年說故事、天狗傳說解說、粿文化講座,讓這項技藝不只保留下來,更以更貼近年輕世代的方式再度流傳開來。
也有學校老師將菜粿文化納入鄉土教材,讓孩子們學的不只是包粿,更是從中理解家鄉的節氣、信仰與人情。透過動手與故事,讓那顆被丟給狗吃的粿,從「神話」回到「生活」,從儀式回到「教育」。這就是菜粿的魅力——它小小的一顆,卻蘊藏了整個金門島民面對天地的姿態與精神。
古早味的記憶:菜粿的由來
菜粿的做法與金門的七餅菜相似,是清明時節也常見的傳統菜餚。早年物資匱乏,農家人就地取材,以地瓜粉為皮,內餡則以當季蔬菜為主,有高麗菜、紅蘿蔔、香菇、豆乾、韭菜、蝦米等,簡單調味後包成粿狀,外觀呈半月形。這不只是食物,更是對季節與自然的理解與回應。
金門的菜粿,不僅僅是一道閏年才會出現的祭品,更是許多人成長歲月裡的一口鄉愁。其外皮多以地瓜粉、糯米粉混合製成,蒸熟後半透明,彈性十足,口感介於水晶餃與肉圓之間,晶瑩剔透中透著手作的溫度。內餡則因季節、家傳食譜略有不同,但大多選用在地蔬菜為主,如高麗菜、紅蘿蔔、豆乾、竹筍、韭菜,再視情況加入蝦米或豬肉末,炒香調味後,包入皮中對折成半月形。
有些家庭則會添加麻油或蒜頭提味,讓風味更加飽滿。每一口都吃得出自然的氣息與手作的用心。這種做法雖然繁複,但對金門人來說,這樣的「工夫菜」才是真正的「家鄉味」。
對許多金門人來說,菜粿不只是食物,更是一段回憶在,那個沒有外送、也沒有冷凍食品的年代,菜粿代表的是一家人圍在一起的溫度。揉皮、炒料、包粿、蒸熟,從早忙到晚,但換來的是一家人坐下來吃粿時的笑聲與滿足。有些家庭還會一次做上百顆,分送給親朋好友,分享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份心意與祝福。
許多外地遊子回憶童年,記憶中最深的不是玩具或零食,而是那個被菜粿香包圍的午後,當第一籠蒸好的粿揭開布巾時,熱氣中彷彿就藏著童年的每一個片段。那香氣,能跨越千里,讓人在異地也能瞬間回到家。
菜粿,是家,是根,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
一口咬下,Q彈的外皮與滿滿餡料的鹹香在嘴裡化開,舌尖嚐的是古早味,腦海裡浮現的是外婆在灶腳邊,一邊揉粉團一邊說故事的場景。這是許多金門人共同的味覺記憶。
也是一顆粿,撐起了一個家,一段文化,一個島嶼的溫柔記憶。
「吃」之外的生活哲學
菜粿之所以動人,不只在於味道,而是那份金門人對生活的堅持與智慧。在這座島上,什麼都講究「合時」、「應景」與「順天而行」。這不是迷信,而是一種來自土地的尊重與謙卑。從曆法到食材,從一顆菜粿到一年的希望,金門人總能在平凡中見不凡,於生活裡尋到安定與力量。
這種「吃出的平安哲學」,正是金門島民長年與自然共存、與歷史共生所養出的生存智慧。
從一顆菜粿,看見整個金門
來到金門,不只是為了看戰地遺跡、喝高粱、買貢糖,更重要的,是要看見這座島嶼如何用最細微的日常,在歷史、地理與文化交織中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菜粿,正是這樣一段故事的縮影。
它不是網美打卡的「金門名產」,也不是觀光客人手一袋的「名店名物」,它是一代又一代金門人,用雙手揉出來的生活,是鄉愁,是祈願,是習俗,更是一種島民的靜靜告白。
你我若能在旅途中,坐下來細細咀嚼這一顆菜粿,或許,也就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做「金生活」。
【金門菜粿的做法】
若你也想在家動手做一顆屬於自己的金門菜粿,以下這份食譜,可以讓你一步步走進這道傳統點心的世界:食材準備:
外皮部分:
‧地瓜粉、黃色地瓜煮熟
‧地瓜粉(或糯米粉)
‧熟地瓜泥
‧熱水適量內餡部分:
‧高麗菜(切絲)
‧紅蘿蔔(刨絲)
‧豆皮/豆乾(切絲)
‧筍乾(切丁)
‧韭菜少許
‧牡蠣、蝦米或豬肉末(可選)
‧調味料:鹽、白胡椒、香油
製作步驟:
1.製餡:將所有餡料炒香,依序加入調味料拌勻,炒至熟透後放涼備用。製皮:將地瓜粉、(或糯米粉)與熟地瓜混合,慢慢加入熱水揉成不黏手的麵糰。
2.包餡:將麵糰分割搓圓壓扁,包入適量餡料後對折成半月形,封口捏緊。
3.蒸煮:放入鋪有蒸紙的蒸籠中,中火蒸10-15分鐘即可。
吃菜粿時,入口的第一瞬間,是地瓜帶來的微甜與軟糯質地,與一般米製外皮相比,多了一份溫潤與香氣,細細咀嚼那地瓜皮與菜餡融合出的在地風土滋味。無論怎麼吃,這一顆菜粿,都是最真誠的一口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