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鄉村事-金社區》影集不如海邊吹吹風吹出洋樓風潮 再現珠山聚落風華

珠山-不如海邊吹吹風。(蔡麗玉攝)

薛永南兄弟洋樓。(蔡麗玉攝)

山仔兜。(蔡麗玉攝)

珠山梅園青梅。(蔡麗玉攝)
慢慢走,才會聽見風輕輕吹著珠山的老牆與老樹
今年博眼球《不如海邊吹吹風》影集,全劇以金門傳統聚落與自然風光為取景特色,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主角海諾與奶奶經營的「海邊吹風」民宿,正是坐落於珠山聚落深處的「薛永南兄弟洋樓」,那是歲月留下的一頁書籤,宛如置身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中,與過去的金門人,緩緩交換著眼神與心事。珠山,從來不是喧鬧的主角,它以安靜而深邃的人文姿態,讓人願意在這裡停下腳步,靜靜感受劇中人的喜怒哀樂,也感受自己心中某段久違的悸動。而「薛永南兄弟洋樓」,就是那個可以讓心靈歇腳、眼神沉醉的所在,不只是有故事的老房子,而是情感的容器,是影像與回憶交會的火光。
洋樓靜靜地坐落在聚落的一隅,它沒有過度裝飾,卻因時間的沉澱而顯得特別有味道。洋樓不只是劇中的一個場景,它也讓人重新認識珠山這個歷史悠久的聚落。來到這裡,不需要刻意安排什麼行程,只要沿著小巷慢慢走、聽著風、穿過老牆、看著陽光落在屋瓦之上,就能體會到那股靜靜流動的生活感。
因為《不如海邊吹吹風》影集,又喚起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座小小洋樓,也讓珠山多了一分被看見的溫度。對在地人來說,這裡一直都是生活的地方;但對遠道而來的旅人,它則像是一本還沒讀完的老書,每翻一頁,都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鄰近「薛永南兄弟洋樓」,便是珠山社區發展協會所設立的日照中心,是金門第一處由社區發展協會來經營承辦的日照中心,也是全台第二個由社區發展協會經營承辦的日照中心,對於外人而言,或許只是個提供老人照顧的場所;但對於珠山人而言,這裡是父母可以安心依靠的「第二個家」,是兒女們能夠暫放牽掛的「安心角落」,更是長者們重新點燃生活熱情的「人生學堂」。正如縣長陳福海所說:「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座中心正符合這句話最溫柔而具體的回應。在這裡,長輩們不再只是靜坐在家中數時間的滴答聲,而是每天穿戴整齊,走進這個熟悉的空間,有人問候,有活動參與,有同伴閒聊,有健康促進課程,也有營養的餐食。日照中心不僅是照顧,更是一種「生活」的延伸。
中心長輩說,這裡就像小時候去的「學堂」,只是現在學生換成了銀髮族。長輩們會一起畫畫、唱歌、學做手工,彷彿時間也因此變得柔軟起來,而到了傍晚,中心就像學校的鐘聲響起一般,長輩們陸續回家,回到子女、孫輩的身邊。這種白天「上學」、晚上「回家」的節奏,不僅減輕了家庭照顧的負擔,更讓銀髮歲月重新找回尊嚴與價值。
日照中心不只是照顧的場所,它是整個珠山社區共同呵護的一座「情感基地」。這裡的服務,是溫柔地安放每一位老人的青春記憶與當下需求,讓他們依然有被傾聽、有被需要、有被愛的感覺。擔任兩屆的珠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薛明遠語氣溫和卻深沉地說道:「珠山,是一個擁有六百八十年歷史的單姓聚落,我們薛姓子孫在這裡繁衍生息,代代傳承。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為了謀生,人口外移,這個昔日熱鬧的村落,如今常住人口逐年遞減」。村裡的巷弄依舊彎曲有致,古厝屋瓦依然泛著歲月光澤,但少了孩童嬉鬧聲與街坊熱絡寒暄,多了一分寂寞與靜謐。「現在社區內要辦個活動,真的不容易,常常是『人手不夠』四個字,讓我們感到無力又心疼。」對薛明遠來說,如何讓村民願意留在村裡,甚至願意回到家鄉,是歷屆理事長與理監事最掛心、也最難解的課題。他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始終在思考,該如何讓村民願意留下來,甚至吸引外出的人回流,這是縮短城鄉差距的關鍵所在。雖然被劃為國家公園管理聚落,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種保護,但同時也帶來不少生活上的限制。例如建築空間受限,使得生活空間難以擴展,加上年輕人在此難以實現理想的生活型態,導致人口外流的情況年年攀升。我們希望相關單位能真正理解這些困境,給予更多彈性與支持;而留在村裡的,往往是年紀漸長的長者,老人家不願離開熟悉的土地,但行動力變差、身體狀況也需要更多照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努力成立了『珠山日照中心』,希望長輩們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獲得妥善照護,安心終老,不必搬去離家遠的地方。」
在日照中心的窗邊,幾位阿公阿嬤安靜地曬著太陽,身邊是貼心的照護人員,語氣柔聲細語,就像多年前,母親在廚房邊炒菜邊呼喚兒女的名字。這樣的光景,也許不再喧囂,但卻很溫暖、很堅定。就像珠山靜靜守著歲月,也守著人與人之間最深的情感連結。
縱使年輕人出走、人口老化是珠山社區目前面臨問題之一,但社區村民一直有強烈的凝聚力與社區自主意識,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高,以社區發展協會組織作為支撐點,除了承辦日照中心所需的基礎能量,更需要藉由聚落文化讓珠山被看見。
沿著活動中心的小徑繼續前行,不消幾步,一座靜靜綻放的綠意空間會映入眼簾。這不是什麼名勝古蹟,卻有著屬於社區深刻記憶與感情的「梅園」,一片由眾人之力灌溉而生的生命之林。珠山社區發展協會現任理事長薛明遠說起社區與梅樹的緣分,早在2015年便已悄然展開。當年,社區正思考如何讓長照服務與自然環境產生更多連結,前薛氏宗親會理事長薛承琛,時任金門扶輪社社長期間,發起了一場跨組織的合作,號召金門扶輪社、梅花之友會與珠山社區三方共襄盛舉,在日照中心旁闢地造園,一點一滴築起這片「梅園」;這些梅樹,種植在由社區宗親無償提供的土地上,不僅凝聚了鄉親的情誼,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枝葉繁茂的梅林,開花結果之際,不只是季節的更迭,更是珠山社區共同守護土地、實踐環保理念的最佳見證。
回望珠山社區的發展歷程,除了深厚的歷史脈絡與建築美學外,更讓人動容的,是社區居民對家鄉未來的期盼與行動力。自民國八十六年起,珠山便率先於金門縣內啟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成為在地社區營造的先驅者。這不只是一場政策的推動,更是一場由下而上的生活革新。居民們以共識為基礎,以凝聚為動能,從修繕街道、活化老屋、舉辦文化節慶活動,到建立日照中心與社區活動空間,每一個舉措,都深植著「讓珠山村民生活更好」的初心。
珠山過去曾經歷過一段輝煌繁華的黃金年代,那是貿易、僑匯與文化鼎盛交織出的絢麗時光。而如今,社區活動中心不僅為居民提供交流與凝聚的平台,更是珠山再度邁向復興的關鍵節點。透過這樣的空間,人們得以重新相遇,找回「我們是珠山人」的集體認同,並以行動書寫屬於這塊土地的新篇章。
在這片歷經歲月洗禮的土地上,珠山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他們選擇相信,繁華不必只是過去的註腳,更可以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透過持續不懈的社區努力,他們一步步翻轉了「邊陲聚落」的想像,讓珠山成為金門社區的表率,這片有著六百八十年歷史的聚落,將繼續在時間的河流中前行,不疾不徐地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是歷史的光,也是人心所向的光。
從洋樓到日照中心,再至梅園,時間彷彿被溫柔拉長,每一處皆有故事,每一步都充滿人情。
當你漫步於金門珠山社區,從一棟棟閩南古厝、洋樓建築,到蜿蜒的巷弄小道,處處可見時代更迭的痕跡。每一條石板小徑,每一扇木窗、紅瓦屋簷,那不是什麼名聞遐邇的古蹟,也不是刻意營造的觀光景點,而是一段關於凝聚、用心與土地情感的在地故事。
走過珠山,最深刻的感受不僅是歲月的痕跡,而是「人在歷史中生活」的具體樣貌。這裡不是歷史博物館,而是一個仍然有呼吸、有脈動的聚落。從屋瓦上的青苔,到巷弄間傳來的炒菜聲,從牆上懸掛的對聯,到每年元宵熱鬧的燈謎活動,每一處細節,都流露著生活的溫度。
珠山社區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將歷史封存為過去,而是將它活用在今日。透過社區活動、文化保存與老屋再生活化,一代代珠山人正書寫屬於自己的當代篇章。
在金門,珠山不是最顯眼的地標,也不是最多人朝聖的網紅打卡點,但正因如此,它更像是一處被時間溫柔對待的聚落。如今的珠山,是一幅流動的畫,是一首緩緩吟唱的詩。它邀請人們放慢腳步,用眼睛看歷史、用腳步走入故事,更用心去感受「山仔兜」的人情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