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黃卓彬洋樓修復工程安樑歸岫 靜待風華再現

發布日期:
記者: 呂肇中/綜合報導。
點閱率:89
字型大小:
黃卓彬洋樓修復工程。(文化局提供)

黃卓彬洋樓修復工程。(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黃卓彬洋樓於民國12年(1923)竣工,2003年指定為歷史建築,2019年登錄為縣定古蹟。洋樓建築為二層五腳基洋樓加前迴向格局,大門兩側及其他門戶處皆設有防盜用的銃眼;山牆飾有西方天使泥塑,外牆脊頭設有雄鷹泥塑裝飾,充分反映出金門僑匯時期之建築營造特色。日軍曾以黃卓彬洋樓為軍、士官宿舍;洋樓亦曾是國軍的野戰醫院或做為步兵團、營級指揮部、兩棲偵察部隊、通信部隊等。今日建物外立面,仍保留了眾多泥塑等反共精神標語,具體呈現了金門20世紀前期所建洋樓之高度歷史價值與藝術特色,無庸置疑亦是后浦頭聚落代表性的洋樓建築。
縣定古蹟黃卓彬洋樓修復工程由中央核定總經費3,824萬元(中央補助款2,485萬6千元、縣配合款1,147萬2千元、所有權人自籌款191萬2千元)的預算進行修復,工程單位是現代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監造單位為大山開發建築師事務所,並於114年5月7日舉辦「金門縣定古蹟—黃卓彬洋樓修復工程安樑歸岫」儀式。
近年來文化局在金沙鎮投入了相當多資源,如今年完工的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金東戲院等,已活化為駐縣藝術家創作展示據點,打造東半島古蹟藝文新亮點。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修復工程完工後,活化做為中央文資局培訓傳統匠師工作站,並以「文化路徑」方式連結金沙戲院、沙美老街、陽翟老街、文化園區、黃宣顯卓家老鋪、黃允棋古厝、黃卓彬洋樓、陳篤篾陳篤浪古厝、何仁慈古厝、國定古蹟陳禎墓、藏興古厝等處,實現整體保存活化策略行銷。
黃卓彬(1870-1939)在清同治9年(1870)出生於后浦頭,民國28年(1939)在印尼峇眼亞比逝世,後輩們尊稱其為「彬伯公」。黃卓彬於婚後即偕同族人下南洋發展,落腳於印尼峇眼亞比,初始以販售豆腐為業,獲得利潤後便儲蓄並購置土地,最後以經營橡膠園生意致富,並在印尼峇眼亞比擁有整片橡膠園地,園名稱為「恒源園」。除了自家的產業經營外,黃卓彬也投資新加坡「恆美貿易商行」,透過逐漸累積的財富,遂能於民國9年(1920)返金,將原本在汶水溪畔的一落四櫸頭傳統建築改建為洋樓,而對建築的構想僅希冀能夠興建一棟「堅固」的洋樓且無需過多華美之裝飾,顯示了黃卓彬務實且質樸之性格。
黃卓彬洋樓落成後,由其母親、曾祖母以及妻子呂瑞娘、長子黃朝榮居住,黃卓彬則重返印尼營商。直到民國26年(1937)日軍侵犯金門,黃卓彬家族遷出洋樓前往印尼避禍,此去黃卓彬及其家人就從未再重返洋樓,一直到其孫奕啟、曾孫女瑪莉回金門尋根,始得重謁祖先故居。
建築為二層五腳基洋樓加前迴向格局,大門兩側及其他門戶處皆設有銃眼,以防範盜匪;山牆飾有西方天使泥塑,外牆脊頭設有雄鷹泥塑裝飾,充分反映出金門僑匯時期之建築營造特色。佔領金沙地區之日軍部隊,佔據黃卓彬洋樓為軍、士官宿舍,常於迴向的露台上操練,因士兵重踏而使建物之木、磚構造受損。戰後,古寧頭戰役期間,洋樓設置野戰醫院,運作直至1950年代軍醫院之興建;爾後洋樓陸續進駐國軍步兵團、營級指揮部、兩棲偵察部隊、通信部隊等。今日建物外立面,仍保留了眾多泥塑反共精神標語,西側「完成革命大業」和東側「雪恥復國」尚保存良好,南側正面遺留「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軍人五大信念標語之泥塑痕跡,具體呈現了金門20世紀前期所建洋樓之高度歷史價值與藝術特色,具稀少性,已不易再現。
工程廠商現代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秉持一貫對傳統的堅持與尊重,依照金門傳統辦理簡單而隆重的安樑歸岫儀式,以祈願工進順利,妥善完成修復活化再現洋樓歷史風采工作。
未來修復完成後將徵求所有權人活化再利用,以帶動居民對文化資產的重視,及提升縣民的文化素養。期許透過相關文資之投入,在延續古蹟歷史文化空間,並讓古蹟再次展現生命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