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項主題 金管處公開展示金門保育成果

金管處保育研究成果,發表現場外同步展示研究內容。(金管處提供)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日前舉辦「一一三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將金管處豐碩的調查研究成果公開展示,藉此讓民眾理解金管處保護金門地區資源及環境永續與發展所作之努力。發表會共約有百餘位關心金門的地方民眾、志工及金管處同仁參加,研究成果並也同步於Youtube線上直播。
金管處說明,今年發表的保育研究成果,共有三項主題,研究團隊在發表會當日現場,實地分享調查成果,促進各項保育調查資源的運用及交流,讓大家更瞭解金門多樣的資源特色。三項主題分別為:國立東華大學許育誠副教授「金門小型候鳥繫放之研究(2/2)」、臺北市立動物園「金門歐亞水獺食性生態調查(1/3)」及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一一三年金門國家公園鳥類救傷暨救傷資料分析計畫」。
針對各項計畫的研究調查成果概況,金管處說明:
一、「金門小型候鳥繫放之研究(2/2)」:該研究為兩年期計畫,自一一二年一月至一一三年十二月,針對金門的小型鳥類進行繫放工作,瞭解牠們的過境或留棲狀況,研究發現兩種金門新紀錄種-白喉林鶲和布氏葦鶯。兩年繫放期間共獲得九筆候鳥跨季回收的紀錄,包括灰頭黑臉鵐、淡腳柳鶯、黃尾鴝、冠郭公、褐色柳鶯和樹鷚等鳥類,首次捕獲至回收間隔天數最長為四百二十九天、最短為兩百五十九天。這九隻跨季回收的候鳥都在同一地點被繫放和回收,顯見牠們對度冬地具有強烈的忠誠性。
二、「金門歐亞水獺食性生態調查(1/3)」:該研究執行排遺採樣調查,食性分析結果顯示,金門歐亞水獺主要捕食魚類,魚類被鑑定到為食性物種的次數佔所有食性物種的97.38%,吳郭魚是金門歐亞水獺的最重要食物來源。
三、「一一三年金門國家公園鳥類救傷暨救傷資料分析計畫」:該案為執行野生鳥類救傷及照護工作,分析救傷資料,瞭解野生鳥類潛在生存威脅因子。分析資料發現,救傷案例的環境主要以草林地案例數最多,救傷原因佔比最多的是落巢失親,其次為車禍,常見的物種包括褐翅鴉鵑和白腹秧雞。纏網、動物攻擊案例近年來有逐年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