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尊重、平等、無歧視的友善環境 推展身心障礙福利服務 群策群力提升照顧量能

金門縣政府召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推動小組會議,由縣長陳福海主持。(薛子軒攝)

縣長陳福海頒發委員聘書。(薛子軒攝)
金門縣政府昨(8)日上午召開「114年度第一次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推動小組會議」,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因應上屆委員任期屆滿,此次同步辦理新任委員的聘書頒發,包含身心障礙者、監護人代表、民間團體與學術界等多元成員,共同參與本縣身心障礙政策之規劃與協調事務。
本屆委員成員包括縣府社會處長黃雅芬、衛生局長蔡建鑫、民政處長許慧婷、國立金門大學社工系梁美榮博士、長期照顧學系何清松博士,身障者監護人代表吳惠珍委員,身心障礙者代表黃莉莉委員、盧禮淵委員、陳鳳冬委員、曾冠博委員。該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2次會議,協助本縣整合規劃、協調及推動促進縣內身心障礙權益保障事宜。
縣長陳福海表示,縣府團隊秉持「禮運大同篇」所言之理念,致力推展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因此本屆委員特聘任身心障礙者個人、監護人及身心障礙團體共同參與,除了共同檢視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身心障礙者業務的執行情形,同時也讓身障者及團體可以直接表達意見,讓縣府所提供的服務可以更貼近符合身心障礙者需求。
縣長陳福海表示,金門是全國在社會福利投入上具指標性的縣市之一。他強調,這並非金門財政特別寬裕,而是歷任縣長在資源有限情況下,仍願意將重點放在「老有所終、弱有所扶」的社會福祉上,這些照顧老與幼的德政,正是金門得以被稱為幸福島嶼的根本。
陳縣長也坦言,金門縣的財政面臨嚴峻挑戰。他回顧自己上任初期即大刀闊斧刪減100億元的建設預算,以維持財政平衡。他表示,若不如此因應,縣府此時恐怕已負債超過40億元,屆時社會福利經費恐無以為繼。陳縣長表示,要務實評估,該刪與不該刪的要先做分級排序,該保留的基本服務絕對不能中斷,尤其是對於重度失能或極需照顧的族群。
在談及施政方向時,陳縣長特別強調「感動」與「有感」的重要性。他指出,無論是機場、碼頭或任何公共設施,只要在第一時間讓身障者感受到貼心與便利,就能傳達政府用心;真正的照顧,不該只是發錢,更該從每一個細節做起。
會議中,社會處、教育處、衛生局、警察局、鄉鎮公所與相關單位均提出業務報告。根據統計,截至114年6月底,金門縣身心障礙人口為6,245人,占全縣人口約4.4%,相較上半年增加38人。社會處指出,目前提供經濟補助、照顧服務、輔具支援、交通接送等多元措施,自今年1月至6月總支出已達1億9百多萬元,其中地方財源負擔高達8成。對此,陳縣長也指示社會處儘速整理出金門獨有的福利項目與中央配比狀況,做為政策檢討依據。
針對庇護工廠服務推廣,陳縣長也建議,除了制度上的宣導與補助,更應加強道德勸說與跨局處協調,鼓勵各單位積極採購,提升庇護工廠的能見度與營運品質,讓友善變成循環,讓努力看得到成果。
而在教育領域,教育處報告指出目前全縣共開設31個特殊教育班型,服務身心障礙學生逾500人,並聘用教保員、助理員與專業治療師團隊,另提供交通補助、無障礙接送與學習輔具等支持。陳縣長聽取報告後肯定教育處團隊多年來的用心,也強調在未來推動「扎根零到六歲」政策時,應更加強化對身心障礙幼兒的支持力度。
在無障礙環境建置方面,城鄉發展處、工務處與車船處報告了近年於人行道、公車、公共建築及校園設施的改善成果與規劃。金門現有低地板公車占比已達68%,新購電動公車20輛已全面投入無障礙接送服務,另於金門機場與車站推動車牌辨識與身障優惠制度,也有效提升使用便利性。對此,陳縣長補充指出,不是只有硬體設施要無障礙,更要讓整體思維與行政機制都同步「去障礙」,那才是真正的友善環境。
民間團體代表如康復之友協會與學者委員於會中建議,應加強政府參與活動的實地關懷,以及落實婚育輔導與家庭教育的整合推動。對此,陳縣長表示認同,並指示社會處將婚姻與生育支持納入家庭教育中心未來重點業務,將研議建立專人主責的活動觀察與成果回饋機制。
此次會議同步完成2項提案備查,一為金門縣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宣導與易讀版製作成果報告,二為全縣公私立景點與文化設施提供身障者免費或優惠入場服務之盤點結果,均確實符合法令要求。
縣府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CRPD理念,以「尊重、平等、無歧視」為核心,建構身障者可安心參與、自由生活的金門環境。正如陳縣長所言,「政策不是喊口號,而是要真正讓人感受得到,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金門成為一座讓人感動的島嶼。」
縣長陳福海重申,社會福利政策的核心,是要把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他強調,當財政情況良好時,各種補助與加碼容易推動,但當大環境趨緊,金門更需要提前布局。
陳縣長強調,要有前瞻的財政規劃,更要有清楚的優先順序。該保留的、不能動的服務對象,我們要用力守住;該盤整的、應調整的,也要勇於檢討。他表示,未來縣府會積極盤點既有福利支出結構,確保政策能持續發揮效益,並保有機動調整的韌性,讓有限的預算,發揮無限的照顧能量,才是我們對這座島嶼與所有鄉親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