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三專欄》微電車成為熱潮 執法力求平衡交安管理與觀光便利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特稿報導。
點閱率:256
微型電動二輪車不需駕照,平衡觀光便利與交通安全成為一大課題。(莊煥寧攝)

微型電動二輪車不需駕照,平衡觀光便利與交通安全成為一大課題。(莊煥寧攝)

微型電動二輪車不需駕照,平衡觀光便利與交通安全成為一大課題。(莊煥寧攝)

微型電動二輪車不需駕照,平衡觀光便利與交通安全成為一大課題。(莊煥寧攝)

 隨著觀光熱潮回升,微型電動二輪車(下稱微電車)成為金門街頭上常見的交通工具。特別是自2023年9月27日開放陸客來金自由行以來,微電車成為大陸遊客的首選移動方式,卻也帶來交通秩序與執法管理的新挑戰。
新法施行執法隨之
 自2022年11月30日起微電車掛牌納管正式上路,兩年內(2024年11月29日前)須經型式審驗並懸掛號牌,限14歲以上方可騎乘。違規者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2條之2處以600至1,200元罰鍰,並可現場禁止其駕駛、將車輛移置保管。
 根據金門縣警察局統計,2022年全年僅取締3件微電車違規;2023年為9件;2024年前九月為14件。然而,自2024年9月底開放陸客後至今(2025年4月),違規件數暴增逾百件,顯示交通違規問題明顯加劇。
 本縣微電車數量依據金門監理站的統計至今已超過二千輛,警方指出,微電車目前雖已全面納保掛牌,但僅需年滿14歲即可騎乘,無須駕照,造成部分遊客在未充分了解交通法規情況下,即上路行駛,引發違規與事故風險。
 宣導取締警力吃緊
 警方為應對觀光旺季微電車亂象,除持續透過地區電子看板、旅宿業者、社群平台加強宣導外,也針對租賃業者不定期前往稽查,強調違法租賃給年齡不符者或未經教導駕駛規範者,將承擔刑民事責任。
 「我們假日常會針對人潮密集場所派員前往宣導,尤其是端午、中秋等連假,但整體警力有限,只能納入平時勤務。」一名執勤員警坦言,現階段並無針對微電車進行專案執法,仍以一般交通稽查為主。
 近來常見違規態樣包括未戴安全帽、不依標誌標線行駛、超載幼童、手持手機駕駛等。
 陸客離境裁罰困難
 由於大陸旅客無法在台換領國際駕照,依法不得駕駛電動機車,因此轉向無需駕照的微電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然而,一旦發生違規,涉及罰鍰通知與實際收繳,卻讓執法單位大傷腦筋。
 根據現行規定,若由租賃業者車輛違規,警方會依違規通知單寄送至車主(租賃公司)地址。業者如能在限期內提出證據證明違規人身分,將由警方另行通知外籍旅客。但實務上,旅客多已返國,導致裁決書、催繳通知書與罰鍰難以順利送達,最終只能以公示送達結案,形同罰款落空。
 「我們也建議租賃業者未來採信用卡租賃機制,讓即便人已離境,也能從信用卡中代扣罰款,但這需要主管機關協調處理。」一名交通警察坦言,這類跨境執法問題,不是基層警方所能單獨解決。
管理尚存模糊地帶
微電車依法屬「慢車」,中央已明訂需登記掛牌、投保責任險,並限制騎乘年齡。然而,地方政府針對租賃業者的管理仍存在模糊地帶。消保處雖早於2003年即通過租賃契約定型化範本,但地方交通主管機關多以「非屬汽車運輸業」為由,未能有效稽查。
 民眾也建議金門縣政府可參酌新北市做法,自2025年6月起將特定人潮聚集區劃為微電車禁止通行區域,例如淡水老街、八里老街等,金門亦可針對沙美老街、水頭聚落或山外站前等旅遊熱點進行評估。
 至於設置科技執法設備,由於微電車為慢車,時速不高,肇事風險與傳統車輛有別,加上跨境罰鍰難收,地方執法單位態度保守。「要設科技執法,不如先解決『罰不到人』的根本問題。」
 交安觀光有待平衡
 金門作為觀光島嶼,面對交通便利性與用路安全的兩難抉擇,如何在不妨礙旅遊體驗的前提下,落實微電車管理、提升遊客與業者守法意識,是未來關鍵。建議主管機關儘速整合觀光、交通、消保等部門,完善租賃契約管理,推動違規擔保金、保證金或信用卡擔保機制,並持續加強租賃前交通法規宣導,才能讓金門的交通環境更加安全順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