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專欄》走過一甲子糊紙人生 金門紙藝師許炳輝榮獲文化獎肯定

許炳輝擁有超過60年歲月累積的糊紙工藝成就,致力於將畢生所學再繼續傳承發揚。(文化局提供)

許炳輝的眾多紙藝作品,常出現在金門各大廟宇慶典中。(文化局提供)
「金門文化獎」今年邁入第10屆,今年選出4位得主,其中,年屆78歲的許炳輝,以其超過60年歲月累積的糊紙工藝成就,獲頒殊榮。他是這項傳統技藝的守望者,也是將這門藝術發揚光大的實踐者。從9歲開始跟隨父親習藝,11歲便能獨立創作各式紙藝作品,許炳輝以純熟手藝與堅定信念,走出屬於他的人生工藝之路,讓這項原本容易被時代淘汰的傳統藝術,在他手中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紙上傳情 從童年到技藝成熟
許炳輝生於金門,自幼成長於民風純樸、傳統信仰濃厚的家庭環境。9歲時,他開始跟隨父親許天降學習糊紙工藝,不僅學會雕塑結構、構圖設計,更細心體悟每一道工序的工法與心法。到了11歲,已能獨立完成神像、神轎與紙製器物等複雜作品,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天分與技藝潛力。
民國61年,他遷居台中就業,正式踏入職業糊紙工藝師的生涯,從接單製作、現場施工到細節裝飾,凡事親力親為。他的作品遍布台灣各地,尤以台中豐原、基隆與南投的大醮活動紙藝最為知名。在這段時間,他參與無數次大型宮廟祭典、廟會裝飾與花燈製作,不僅展現個人匠心,亦深植人心,獲得業界高度肯定。
回鄉立業 金門紙藝重現風華
103年,許炳輝決定返鄉落腳金門東門里。他回到鄉土,不只是退休養老,而是帶著一身技藝回饋鄉親,重新點燃紙藝文化的薪火。最初他承接烈嶼鄉東林村的大型王船製作案,作品細緻生動、氣勢磅礡,獲得當地信眾與廟方讚譽。自此之後,東家介紹西家、口耳相傳,邀請絡繹不絕。他製作的作品涵蓋金門多處宮廟的奠安、安祠、作醮、喪家功德與拜籤儀式所需之紙藝器物,是地區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他的代表作包括烈嶼上林12尺王船、后湖海醮大型紙船、北山鎮東宮、田墩天后宮、呂厝拱峰宮、奎山宮等奠安所需神像與裝飾品,每一件作品不僅講究造型精準,也注重符號意涵與宗教文化之融合。這些作品往往歷時數月,工序繁複,但許炳輝從不假手他人,始終堅持手工製作、手工上色,保持傳統工藝的原味與溫度。
紙藝傳家 從三代到四代的堅持
許炳輝的糊紙工藝,不僅是一項職業,更是一種傳家使命。他的祖父許乃蛤即為知名糊紙師傅,父親許天降更是金門地區老一輩敬重的紙藝匠人。這項技藝從祖輩傳承至今,歷經三代百年不斷。而在許炳輝的堅持下,第四代的傳承也已啟動——兒子、女兒與女婿皆已投入紙藝創作,學習技法、體會工藝精神,肩負起延續家族文化責任。
許炳輝希望,現在到了他這一代,也必須要將畢生所學再繼續傳承發揚下去,這樣文化才不會斷根。他始終認為,紙藝是金門重要的民間信仰載體與文化象徵,若無人承續,將是金門文化的重大損失。
作品風格 從八仙神像到民俗獸騎
在許炳輝的眾多紙藝作品中,「八仙騎獸」系列堪稱代表作。每尊神像高約一尺三,從頭部、手腳到服飾與裝飾,均以手工捏製、雕刻與彩繪完成,細節處皆展現其深厚功力與細膩手法。八仙分別騎乘不同祥獸,張果老騎驢、呂洞賓騎獅、漢鍾離騎豹、韓湘子騎麒麟、李鐵拐騎虎、劉海騎三腳蟾蜍、曹國舅騎象、荷仙姑騎鹿,不僅體現民俗傳說,也彰顯創作活靈活現的藝術生命力。
此外,他的紙藝中常見燈籠龍柱、彩繪王船、三太子坐騎與天官賜福等各式題材,無論是神像比例或裝飾細節,皆注重宗教文化的信仰精神與地方特色。紙張與竹材如何結構強固、如何上色才能防潮不褪色,都是許炳輝多年來不斷研究與改良的技術積累。
文化獎肯定 傳統工藝的時代價值
金門縣文化局於今年舉辦的第10屆「金門文化獎」,即以表揚在地70歲以上、長期投入文化藝術並具貢獻者為宗旨。許炳輝憑藉一生對紙藝的堅持與貢獻,從8位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文化獎得主之一,並獲頒文化獎章與獎金,將由縣府擇期公開表揚。
文化局長陳榮昌表示,陳縣長長期重視金門文化傳承,強調文化是地方發展的根基。許炳輝老師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文化信仰的實踐。他以紙為媒,將世代相傳的敬天信仰與工藝精神轉化為實體,為金門文化保存立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