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位環保尖兵接受急救職訓 提升緊急應變韌性

金門縣環保局舉辦「急救人員安全衛生在職教育訓練」,邀請金城消防分隊講師講解內容涵蓋理論與實作。(莊煥寧攝)
為強化基層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急救能力,金門縣環境保護局29日舉辦「急救人員安全衛生在職教育訓練」,共有來自縣轄各鄉鎮清潔隊及環保局的46位同仁參與,透過系統化的再訓練課程,提升面對緊急狀況時的處置效率,進一步建立更堅實的社區生命守護網。
急救技能是災害發生初期最關鍵的救命利器。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第十九條規定,取得初訓證書的急救人員,需每三年接受至少3小時的在職教育訓練,以持續精進技術與熟悉最新操作標準。此次訓練即是依據相關法規辦理,並結合實務現場需求,讓參訓人員在有限時間內有效提升應變能力。
本次課程特別邀請金城消防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王紘與中級救護員余承學擔任講師,兩位皆具備豐富臨床與實務經驗,講解內容涵蓋理論與實作,兼顧準確性與實用性,讓學員能掌握第一時間正確處置的要領。
訓練自上午8時30分起展開,總計時數3小時,內容緊湊且貼近實務,課程包括三大核心主題:
首先是「急救概論與人體構造介紹」。課程由基礎出發,介紹人體重要生理構造與急救原則,講師引導學員學會觀察呼吸狀況、胸部起伏等初步評估方法,建立正確的急救啟動流程。
接續的「AED操作與災害搶救處理」單元,聚焦於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的操作,說明其原理、使用步驟與注意事項,並搭配模擬情境練習「叫救援、拿AED」的緊急應變指令,強化學員對突發性心跳驟停的應對能力,爭取黃金搶救時間。
最後的「止血、包紮與骨骼固定技術」則涵蓋現場常見傷害的初步處置,包括正確止血方式、傷口包紮技巧與對骨骼、肌肉損傷的初步固定方法,避免傷勢惡化並為後續醫療處理創造條件。
環保局表示,參與此次訓練的46位人員皆為環保系統的第一線成員,平日深耕社區、巡行街頭巷尾,是最可能第一時間面對意外事故的基層人力。為這些工作人員強化急救能力,不僅提升他們個人的安全素養,也有助於在災難或意外發生時,為身邊民眾提供即時救援,大幅提升社區整體的應變韌性。
環保局指出,此次訓練的推動也與《緊急醫療救護法》所提倡的「新版生命之鏈」理念相呼應。而基層人員的應變能力,正是生命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外,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第十四條之一規定,特定公共場所應設置AED或其他必要急救設備,並送衛生主管機關備查後登錄於救災救護指揮系統中,以利有效資源調度與管理。該法第十四條之二也明確指出,非專業人員在面對緊急危險情況下,為搶救生命使用急救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適用民法與刑法緊急避難免責條款。對於如環保清潔人員等非專業救護人員而言,這項法律保障更具實質鼓勵作用,能消除他們施救的顧慮,讓更多人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成為拯救生命的無名英雄。
環保局長李廣榮表示,本次急救在職訓練的辦理,不僅是法規的落實,更是縣府推動「安全宜居金門」的實際行動。他強調:「每一位受訓人員,都是構築金門生命安全網的重要節點,透過持續教育訓練與技能更新,讓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識並願意實踐,才能有效強化地方的整體應變韌性。」讓這片土地上的每個角落,都能多一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