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金水學校」的下一個百年燦爛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826
字型大小:
走過近百年風雨歲月的「金水學校」,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吸引遊客穿梭來訪。(李金生攝)

走過近百年風雨歲月的「金水學校」,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吸引遊客穿梭來訪。(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先民下南洋遠赴異鄉謀生,事業有成後關心故鄉建設,建校興學培養新生代人才是重要一環,當年由僑領相繼倡議興建,運用僑匯點燈傳火,讓海濱鄒魯弦歌不輟,在金門百年教育史書寫它們精彩的一頁。至今,建築猶存的僑匯小學有珠山小學、金水學校、愛華國小、睿友學校和古岡學校、國礎國小。
其中,1932年完工落成,坐落於前水頭,由旅居印尼華僑集資興建的「金水學校」,在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一直是地區重要的人文地標和旅遊景點。金管處敲定自今年八月一日起全面封館整修,預定明年四月一日再開放參觀,這也是當年全島最新式、規模最大的小學自2004年以來,再一次大規模整修工程,將在「修舊如舊」的大原則下,讓建築生命獲得更妥善維護和延續。
金水學校的建築呈「回」字型,中間為禮堂,左、右兩邊各有6間教室,後排為辦公室和教師宿舍,前排則有校長室和董事長辦公室。建築立面有天使浮雕和鷹揚泥塑,禮堂有難得一見的紅磚圓柱,砌磚工法堪稱精湛,整體表現典雅,在「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之譽的水頭洋樓群十分搶眼。
水頭村是金門早年重視子弟教育的傳統聚落之一,從村內仍可一見,類似私塾教學的「書齋」即可想見昔日書聲琅琅的景況。1929年,做為水頭子弟求學所在的黃氏大宗祠,因學生人數愈來愈多,空間狹隘不足,旅居印尼麻里吧板的鄉僑倡議新建學校,由素孚人望的僑領黃嘉平出任籌建會主委一職,並指派旅居古巫老埠的黃獻量返鄉主持購料和鳩工事宜,水頭村長老則負責向大宗三房購得建校用地,展現海內外鄉親一條心和大動員的聚落活力。
金水學校外觀精緻典雅,迄今仍為建築學者激賞不已,建築藍圖的繪製者正是當時已卸任的金水學校前身「私立金水小學」校長唐逢祥,工匠群則有大陸同安大師傅和本地土水師。另本村壯丁16歲以上者,也必須先做「公工」六天,其後再論日計算工資。已故耆老黃啟政回憶,當時每天大約是白銀一角六至二角左右,視個人的本事和在工匠群的分量而定。總計耗資白銀2萬餘元,迄1932年11月12日舉行落成典禮,當天演出話劇和遊藝活動,還邀請全島各地學校和鄉長參加,是當年地方的一大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水頭旅外鄉僑除捐款建校之外,還以建校餘款在麻里吧板購地興建20間店厝,專門租給當地金僑使用,租金所得則用於金水學校聘請教師和推展校務,愛鄉行動至今仍讓人感懷。
1937年10月日軍登陸金門後,金水學校停辦,迄1941年一度復辦改為公立學校,除教授漢文之外,也在夜間開辦日語教學課程,但隨即因太平洋戰事吃緊,又再度停辦改為日軍野戰醫院。村民在戰前原自大陸買來兩塊大石,準備做為金水學校的捐款題名碑,立於禮堂左右兩側,但被日軍拿去構築工事,最後也只能作罷。
金門重光之後,斷絕的僑匯再度回流,金水學校也於1946年復校,學生數有百餘人之多,1949年國軍進駐金門再度停辦,次年才由當時的民政處復校,並更名為「金水國民學校」,1968年再更名「金水國民小學」、1974年裁併為「賢庵國民小學金水分校」、1983年再併為「古城國民小學金水分班」,迄1986年8月因人口大量外移,學生人數不足而正式廢校併入古城國小,結束它一路顛簸走過,春風化雨的歲月。
此次,金管處斥資1,400萬元,規畫修繕的項目有立面泥塑山頭整修和外牆、女兒牆花瓶和欄干清洗,以及室內牆面髒汙清潔和仿作水泥漆復原、屋面規帶面層防水施作、室內地坪尺磚髒汙處理和破損處的新磚抽換工程。另在東、南、西向三面外牆窗檯度下施作止潮帶與廁所隔間新作搗擺、地坪陶磚和壁磚新作工程。
夕陽餘暉盡處,風景最是美好。走過烽火歲月的金水學校,在卸下培育地方英才的搖籃後,以饒富人文內涵的豐采吸引遊客慕名到訪,在紅磚、圓柱和洋溢異國情調的建築語彙間,緬懷金門故鄉與海外僑親繾綣的歷史情結,期待它明年暮春重新開放後,邁出迎來下一個百年燦爛的步伐。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