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藝館朝「文化·遊戲·教育」三位一體方向轉型 以0至16歲兒少為核心 打造親子共學共遊新場域

縣長陳福海聽取文化局簡報說明博藝館未來整建計畫的整合方向。(薛子軒攝)
為延續文化園區的活化腳步,並強化公共場館對幼兒與家庭的服務功能,金門縣文化局日前向縣府簡報文物管理所轄管之博藝館整建計畫的整合方向,說明空間設計與營運構想。文化局期盼透過此次場館再造,將博藝館轉型為以「0至16歲兒少為核心」的探索學習與互動展演空間,為金門文化教育注入更多元、具未來性的發展可能。
縣長陳福海指出,文化設施若無法與民眾日常生活連結,就容易淪為沉寂空間。他強調,文化場館不該只是展示,更應成為互動與陪伴的場所。他期許未來的博藝館,不僅是孩子玩樂的天地,更是家庭共同參與、一起成長的場域。這些年縣府積極推動「顧老護幼」政策,從托育、學前教育到校園整建全面扎根,文化資源亦須同步跟上節奏,真正從孩子與家庭的角度出發,把每一筆預算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地方。
文化局簡報指出,博藝館原有建物設施老舊,儘管地處文化園區核心地帶,卻因缺乏明確主題定位與有效活化運用,長年閒置未發揮其應有功能。此次整建工程總經費為4,600萬元,預計於民國115年11月底完工啟用。新空間設計將導入多元化元素,並提升場館使用效能與文化延伸性。整體配置採「動靜分區」原則:一樓設置為0至6歲兒童的活動空間,包括球池、攀爬網、扮家家酒與寶寶感覺統合等遊戲設施,強調安全與互動;二樓則規劃為靜態學習與成果展演平台,設有多媒體互動區、兒童美術展、樂高創作區及體驗教室,提供學校與社區團體辦理課程延伸與共學活動的場地。
為降低日後維運壓力並提升服務品質,文化局於設計階段即導入「低維管、高效益」原則,從建材選擇、動線安排到人力配置皆朝向永續經營目標進行整體規劃。場館整體視覺風格以「多彩、活潑、朝氣蓬勃」為主軸,搭配溫暖柔和的燈光及親子友善的標示系統,營造出一個舒適、安全、富有吸引力的家庭共學空間。
文化局進一步說明,未來博藝館的運作將不再侷限於靜態展示,而是結合縣內教育與文化資源,打造跨齡共學的示範平台。初步構想包括與家庭教育中心協力辦理親職活動、與國中小美術班合作展出學生成果、邀請在地藝術家及青創團隊進駐共創空間等,期望將場館真正融入生活,成為居民日常會想走進來的地方。
此外,文化局亦規劃未來博藝館朝「文化×遊戲×教育」三位一體方向發展,推動以使用者為核心的營運模式。場館不僅是親子假日休閒的好去處,亦可成為學校戶外課程、社區教育與藝術教學的實踐平台。文化局將進一步邀請專業顧問協助設計營運架構,並盤點跨局處資源,以邁向長期、穩健且永續的經營目標。
為確保整建計畫順利推進,縣長陳福海亦指示主計處及文化局密切協調,就經費來源、預算編列與分年執行等細節進行討論與盤整。陳縣長與主計處相關人員商討,逐項檢視計畫內容與預算配置,要求務必在符合財政紀律前提下,確保資源有效投入。他強調,面對有限財源,更應將每一筆預算花在真正需要、真正有感的地方,既要兼顧建設品質,也要顧及未來維運的可行性與永續性。這場跨部門協作的討論,為博藝館整建計畫注入穩定而務實的推進動力。
縣長陳福海強調,文化施政的重點,從來不只是場地好不好看,更關鍵的是能不能被真正使用。他表示,一座文化場館若無法為孩子創造體驗、為家庭提供陪伴的機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期待博藝館整建完成後,不僅在空間上更具美感、功能上更臻完善,更重要的是在內容與服務上能真正回應時代需求與在地生活。他說,金門的文化建設要走一條「有溫度、有價值」的路,讓每一位鄉親、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些文化空間中找到歸屬感,感受到縣府對生活品質提升的用心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