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啟動無形文化資產計畫 普渡燈成守護信仰的燈火

無形資產普渡燈製作。(文化局提供)

手作普渡燈。(文化局提供)
農曆七月即將來臨,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地方特有的無形文化資產「普渡燈」,特別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補助,辦理「金門縣無形文化資產『普渡燈』推廣維護計畫」,並委由瓊林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積極展開在地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再活化工作。
本計畫特別以金門唯一擁有聚落文化資產身分、具備完整閩式建築風貌的瓊林聚落為核心示範點,結合文化教育與社區參與,舉辦居民參與的「普渡燈DIY彩繪推廣工作坊」,日前已於瓊林聚落內的老閩宅民宿熱鬧登場。工作坊中,居民親手彩繪、組裝普渡燈,體驗先民流傳至今的習俗精神,亦為農曆七月的實地懸掛作足準備。
金門的「普渡燈」習俗由來已久,每年自農曆七月初一至月底,門前懸掛普渡燈,象徵為無人奉祀的孤魂照路指引,展現金門敬天愛人、慈悲為懷的信仰精神。
然而,隨著現代化建築逐漸取代傳統聚落,這項具有深厚歷史淵源與在地特色的傳統習俗面臨失傳危機。因此,文化局此次推動的計畫,特別強調結合教育、實作與文化美學,透過社區協力與共學機制,使傳統習俗得以轉化為生活藝術的一部分,並由瓊林聚落作為典範,帶動全縣對傳統信俗的認識與重視。
文化局局長陳榮昌表示,農曆七月在華人社會普遍是祭祀無主孤魂與進行中元普渡的重要時期,惟有金門至今仍廣泛保留「懸掛普渡燈」的習俗,為孤魂滯魄點亮心燈,堪稱全國唯一。這項古老而溫厚的信仰行動,卻同時也是寶貴的無形文化資產。透過社區主動參與與世代傳承,期盼培養年輕世代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投入,讓這盞象徵慈悲與希望的燈火,持續照亮金門聚落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