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大陸通水七周年 「共飲一江水」是金門與原鄉的情感連結

時光荏苒,大陸晉江通水金門,至今已走過七年風雨歲月。(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2025年8月5日是大陸福建向金門供水7周年的日子,兩岸沒有敲鑼打鼓,只有福建省水利投資集團晉金供水有限公司透過媒體公布7年來累計供水突破4,300萬噸,強調自通水以來,工程持續安全、穩定運行,日平均供水量從開通初期的0.9萬噸提高到目前的約2.1萬噸,為過往的2,555天留下應景的註記。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之際,這一連串的數字顯得有些漂浮,觸摸不出通水伊始,「兩岸一家親,同飲一江水」的溫度,在農曆閏六月中旬的此刻,甚至還讓人感覺有點冰涼。
回首1995年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計畫啟動,當時也正是1996「台海危機」,兩岸風雨飄搖的前夕,但做為大陸「原鄉」的泉州市政府和對台民生供水工作小組不受影響,在走該走的大路,抓緊兩岸脈動的目標下,堅持加速推動的步伐。2015年6月間,終由我方經濟部與陸方水利主管機關就供水水源、水量、水質標準、合作模式、購水契約期限達成多項共識,並於同年7月20日完成「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契約」簽訂儀式。2015年10月開工,2018年8月5日正式通水,成為受國際社會矚目的大事。
當年,我方陸委會以對岸打壓東亞青運為由,要求縣府「暫緩」舉辦通水典禮,但時任縣長陳福海以事關民生用水和兩岸善意交流,堅持在五日當天如期舉辦,雖然中央和大陸官員一個也沒來,但2,000多位鄉親搭乘37部遊覽車齊聚田埔,與現場百餘位中外媒體記者一起見證通水的歷史性一刻,讓不少人感動哽咽落淚,也讓人看到出身基層民代的陳福海,在當年大兩岸氣氛詭譎的時刻,堅守從民意出發,為金門未來發聲,力爭到底的立場,書寫個人從政以來最美好的一頁。
猶記得當年的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痛批台灣某些人出於陰暗的政治目的,對老百姓希望盡快解決用水問題,意圖橫加阻撓、無理取鬧,根本無視廣大台灣同胞的福祉和切身需求。我方陸委會則以「顛倒是非」回駁,在兩岸之間掀起一波因為通水儀式引起的口水戰。
2020年,金門遭遇50年以來僅見的大旱,全年降雨僅有476.5毫米,遠低於年平均降雨量1,000至1,100毫米之間,各地農作物普遍缺水澆灌,相繼大面積枯萎死亡,主要經濟作物高粱即減收3成以上,供水直到二年後才獲得緩解。還好最重要的民生用水,因為2018年自大陸通水後,即再無匱乏之虞,讓更多鄉親飲水思源,肯定大陸接水政策嘉惠百姓,真正做到福縣利民。
今年3月再傳出,福建方面正在規畫建設金門供水第2條通道,計畫調取閩西龍岩市的汀江乾流棉花灘水庫的水源,自九龍江主要支流北溪進入閩南地區的漳州市,最終從廈門輸往一水之隔的金門。相關報導指出,目前已進入設計論證階段,預定2026年正式開工,整個工程含水庫建設需時5到8年。一旦金廈通水成為事實,金門民生用水更有保障,攸關未來整體建設的水資源需求,也可獲得更具體、有力的支持。
台北與北京大兩岸關冷冰冰,但金門、廈門小兩岸的往來穩定進行,今年金廈泉「小三通」迄七月底止,入境50萬2,255人、出境50萬7,698人,合計100萬9,953人,其中陸、港、澳(含觀光團和自由行)即占25萬6,332人,顯示民間交流依然熱絡,在縣府組團赴對岸推介旅遊,擴大往來的廣度和熱度下,可望在下半年持續加溫。
「有水喝,喝好水」是陳水在縣長主政時敲定的施政目標,其後歷經李炷烽、李沃士、陳福海縣長的接棒努力,才有2018年大陸通水金門的盛事。「共飲一江水」是兩岸分治以後,舊屬泉州同安的金門與大陸原鄉的情感連結,「兩岸一家親」則是走過烽火的金門鄉親對「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深刻體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