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1500種生物的故事 洪清漳潮間的凝視揭海洋生命之美

發布日期:
記者: 蔡麗玉/金城報導。
點閱率:73
字型大小:
洪清漳介紹潮間帶攝影作品。(蔡麗玉攝)

洪清漳介紹潮間帶攝影作品。(蔡麗玉攝)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潮間的凝視-洪清漳金門潮間帶攝影展》,即日起至8月13日於文化局展出,並於8月9日上午10時舉行開幕式。展覽由長年關注海岸生態的攝影者洪清漳策劃,透過鏡頭深入金門潮間帶,捕捉生命的律動與環境變化,呈現人與海洋難以分割的深刻連結。
開幕式與另一場「趨山走海」畫展同步舉行,現場貴賓雲集,包括金門縣政府代理秘書長張瑞心、縣議員董森堡、文化局長陳榮昌、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董家瑋、國際知名版畫家黃世團及烈嶼鄉親等貴賓。
代理秘書長張瑞心表示,洪清漳長年觀察紀錄金門潮間帶,發現逾1,500種生物,其中包含多種金門特有物種,甚至發現並命名新物種「金門鐘螺」。他的影像呈現潮間帶的豐富生態,更提醒大眾關注棲地保育、減少海漂垃圾,支持友善環境行動。
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董家瑋指出,洪清漳對生態的投入有目共睹,作為新世代應向前輩學習專業與熱情,延續守護環境的責任。董森堡議員則盛讚洪清漳為其最尊敬的偶像,長年用行動推動環境保護,讓鄉親看見並珍惜金門自然之美。
洪清漳十多年來走訪金門各大潮間帶,紀錄超過1,500種海洋生物,包括台灣未曾紀錄的物種。他表示,展覽中的每張作品,皆源自長時間蹲守、涉水與潛伏拍攝的累積,滿懷對家鄉海岸的深情守望。
展覽內容涵蓋豐富的潮間帶生物影像,展現多樣性,透過空拍視角揭示環境變遷的警訊-互花米草擴張改變原有生態,蚵田被積砂覆蓋,海漂垃圾隨波而至,迫使人們反思與自然的關係。洪清漳同時記錄在地蚵農的生活場景,以及帶領學生走入潮間帶、撰寫生態筆記的畫面,傳遞「保護海洋,從認識開始」的理念。
「攝影是一種凝視,但行動才是關鍵。」洪清漳說,身為教師與公民科學者,他致力將攝影融入教育,帶領學生與民眾親近潮間帶、觀察生物並參與棲地巡守。他深信,透過影像與故事,能喚起更多人對海洋的關懷與責任。
談到發表新物種的艱難,他解釋,需長時間蒐集證據、撰寫論文並於國際期刊發表,即便被認定,仍可能被推翻,必須仰賴跨領域專家合作。他也分享,近十年系統性記錄發現金門海蛞蝓物種數量已達近兩百種,其中逾半尚未命名,顯示研究潛力龐大。
在微距攝影中,他會運用手電筒、矽膠與激光等工具,讓微小的海蛞蝓主體清晰浮現於深邃背景中。他強調,發現新物種除了經驗,還需機運,並呼籲縮短學術界與田野攝影者間的距離,以加速研究發表。「這些照片,是我與潮間帶一起生活的寫實。」洪清漳說,他希望民眾透過作品重新理解海洋與人的關係,並成為海的朋友與守護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