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處國際學術研討會落幕》從戰地文化到生態共榮 學者齊聚論發展

金管處研討會落幕,參加者合影。(許峻魁攝)

內政部長劉世芳出席研討會閉幕並致詞。(許峻魁攝)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至今三十年,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選在三十年之際,於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舉辦為期兩天的「金門國家公園成立三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在昨日圓滿落幕。內政部長劉世芳昨快閃金門參加綜合座談時表示,三十週年是金管處重要里程碑,研討會中邀集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臺灣等國內外各重量級專家、學者齊聚金門,共同回顧金門國家公園自民國八十四年成立以來的工作成果,致力於保存傳統建築、活化戰役史蹟及守護自然生態,而透過不同學者的建言也為後續戰地文化與生態共榮的發展藍圖打下深厚基礎。
金管處三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邀請國內外的五十位學者與會,兩天的時間共計發表了十七篇論文、五場專題演講,並於昨日會議落幕前進行會後座談,內政部長劉世芳也飛抵金門參加,並在短暫停留後搭機返台。
劉世芳表示,金管處三十週年研討會標榜人文、韌性、未來,國家公園的金門代表在台灣發展歷史上並非偏鄉,是有獨特歷史、人文與生態保育定位,從學者專家的報告與論文可見一斑。而多位學者專家訪金,親臨現場並進行田野調查,將地方上生態保育、人文歷史放入研討會專輯中,對此她特別要求相關訊息放入官網讓更多人知悉,這也是對金門民眾的致敬。
劉世芳指出,內政部作為國家公園的主管單位,未來也會將馬拉松、步道、戰爭歷史等三大亮點列入,將金門豐富人文歷史、生態保育使更多台灣人了解,甚至讓有興趣的國外旅客也認識到,同時也會持續深掘金門的人文歷史,讓大眾了解金門的遷徙歷史,她強調這些與世界都有相當的連結性,此次研討會的論文都具有相當深度與厚度;她還提及,金門的歷史在整個亞洲歷史中並非邊陲,而是自有其亮度的。
劉世芳強調,金門設立國家公園的意義顯見金門不是偏鄉、不是邊陲,而是受到國家重視的關鍵區域,更是在臺灣史甚至整個亞洲歷史上發光發熱的亮點,讓國內外的友人來到金門不只是觀光旅遊,更有興趣深掘金門的人文歷史與自然;金管處以「金門國家公園的回顧與展望:人文、韌性與創新的未來」為此次三十週年國際研討會主題,匯聚國內外跨領域專家學者,針對氣候變遷、環境保育、社會韌性、友善包容、永續發展、地方創生、科技應用及創新創意等新課題與新方向,進行深入交流與經驗分享,本次研討會的論文集兼具深度、厚度與質感,感謝各位與會發表人,也期待未來透過更多的學術對話與實務整合,為金門國家公園下一個三十年描繪清晰藍圖,形塑兼具人文深度、生態韌性與創新精神的發展方向,並持續強化國際連結,讓臺灣國家公園在永續發展與島嶼發展上展現國際影響力。
國際知名的美籍漢學家宋怡明在二○○一年前就造訪過金門,再度踏上金門參與研討會的他表示,這場研討會與一般學術會議不同,將人文、歷史、地緣政治、生活百態、旅遊融合其中,他也盼未來的三十年,金管處一定要持續朝著以多元文化為主要思維來努力。他還強調,金門就是座島嶼,因戰地政務導致與海的連結消失,不過他也觀察到近年逐漸恢復,這是他相當樂見的。
金管處表示,金門擁有獨特的閩南式傳統建築與中西合璧洋樓聚落景觀,但曾受戰火與人口外流影響,許多建築頹圮毀壞。金門國家公園積極尋找古厝所有權人,取得使用權後進行修復與活化,目前已標租民宿及賣店八十四棟、開放參觀展館九棟,並透過補助鼓勵民間修復利用,重現聚落風華,帶動地方共榮。
而在二戰後的金門曾是守衛臺澎金馬的最前線,歷經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及長期砲擊,形成獨特戰地文化與地景。國家公園自成立以來,接管並修復軍事據點與設施,結合展示、文化活動及體驗遊程,如研討會、坑道音樂節、實境導覽與軍事體驗等,推廣環境教育與觀光,讓重要戰役史蹟得以保存並延續價值。
此外,金門島群地質景觀多變,生態資源豐富,是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也是歐亞水獺在臺灣的重要棲息地。國家公園與學術單位、NGO及地方政府合作,長期進行地景、動植物及生態系調查監測,辦理鳥類救傷與保育宣導活動,提升民眾的生態保育意識,守護金門的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