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肉毒桿菌潛藏在日常飲食 4類食品須留意

發布日期:
記者: 呂肇中/綜合報導。
點閱率:294
衛生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防範肉毒桿菌中毒。(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防範肉毒桿菌中毒。(衛生局提供)

金門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防範肉毒桿菌中毒,近日,義大利發生一起由餐車販售三明治引發的「肉毒桿菌」中毒事件,造成2人不幸身亡、14人送醫救治,消息震驚全球。金門縣衛生局指出,雖然該起事件發生在國外,但肉毒桿菌在缺氧環境下極易繁殖並產生劇毒,若食品保存或加熱方式不當,便可能造成嚴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為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務必提高警覺,落實正確的食品選購、保存與加熱習慣。
肉毒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特別容易在缺氧、低酸、高濕度的條件下生長繁殖。它會產生一種極強的神經毒素,被認為是已知最強的天然毒素之一。人體一旦攝入含有毒素的食物,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中毒症狀。其潛伏期一般為12至72小時,最短甚至僅需2小時即可發病。
衛生局提醒,肉毒桿菌中毒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複視、說話困難、吞嚥困難、肌肉無力,以及呼吸困難等情況。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可能導致呼吸肌麻痺,造成呼吸衰竭,進而危及生命。由於病程發展快速,若有相關症狀,務必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機。
衛生局指出,以下食品類別應格外留意:1、真空包裝與罐頭食品:外觀如有膨脹、生鏽或凹陷,應立即丟棄;食用前應以100°C沸水加熱10分鐘以破壞毒素。2、醃製、煙燻、低鹽肉類或魚類:需確保製作過程已充分殺菌。3、保存不當的即食食品(如三明治、壽司、沙拉等):全程低溫保存,避免長時間放置於室溫環境。4、蜂蜜:一歲以下嬰兒禁止食用,以防攝入肉毒桿菌孢子。
金門縣衛生局強調,肉毒桿菌毒素雖可在高溫下被破壞,但其孢子具有極高的耐熱性,因此僅有徹底加熱與正確保存,才能有效防範。民眾應選擇來源可靠、包裝完整且保存得宜的食品,並時刻留意有效期限及外觀狀況。唯有落實食品安全觀念,才能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