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太武山空中纜車一直是公共議題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218
太武山建置空中纜車,一直是被討論的公共議題,正、反看法相互激盪。(李金生攝)

太武山建置空中纜車,一直是被討論的公共議題,正、反看法相互激盪。(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標高253公尺,坐落於金門島東中央地帶,台灣小百岳之一的太武山,是鄉親口中的「大山」,有先總統蔣公「毋忘在莒」勒石、海印寺和鄭成功觀兵弈棋處、倒影塔、蔡厝古道等十餘處名勝古蹟,登高鳥瞰四周景色盡收,是金門遠近馳名的重要景點。
這座山體由花崗片麻岩與花崗岩組成,以丘陵地貌呈現,全島海拔最高的山丘,一直被寄予適當開發運用,進一步挹注觀光能量,帶動地區旅遊發展的希望。十多年來中央和地方曾廣泛討論,但一直未進入實質規畫的太武山建置空中纜車案,最近在網路平台再受到關注,有的主張可以成為金門觀光新亮點、增加旅遊的多樣樂趣,讓金門觀光走向海、陸、空兼具的3D新時代,但也有人認為是炒作議題、多此一舉,正反意見激盪,擦出一些讓人矚目的火花。
李炷烽縣長主政時,地方上即有建纜車遊太武山的聲音,李沃士縣長接任後更獲重視,縣府因此委外評估可行性,包括民間參與投資在內,並在2011年進入期中審查階段,邀集金管處和金湖、金沙鎮公所參與討論。當時主持會議的縣府參議李增財即明確指出,軍方的態度將是全案成敗關鍵,而時任縣府交通旅遊局長,強調這條空中纜車將讓金門從平面旅遊提升為三度空間遊覽的楊鎮浯,則在2018年接任縣長,但任內因全球性新冠疫情和兩岸「小三通」中斷,旅遊景氣大幅下滑,面臨施政空前困境,並未能讓冷卻多年的纜車案重起爐灶。
當年,縣府規畫的纜車路線,大約以山外迎賓館連接太武山、高陽路,以及光前溪一帶的機關用地連接太武山為主,並暫定為「山外社區路廊」、「森林遊樂區路廊」、「沙美路廊」。當年的評估分析也包括空中纜車與文化園區結合,或以金龜山為最終落地點在內。
規畫單位並以沙美到太武山區進行評估和概算,纜車路線全長約2,516.21公尺,車廂數為八人座46個,單程行駛時間在12分25秒左右。工程經費估算為新台幣5億8,500萬元。相對於金門大橋逾百億元的世紀大工程,在縣府和縣議會看來,都是可以放手去做的建設工程。
因此,2014年行政院核定大、二膽島自7月1日起,除駐防兵力戰備及生活範圍仍由國軍持續管制外,其餘範圍均移交金門縣政府接管,時任縣長李沃士即曾表示,國防部逐漸調整金門兵力部署,太武山建纜車是大有機會。2016年陳福海縣長在與金管處就太武山玉章路權責管理協調會議中,也提出登山纜車的構想,2023並指示相關單位再做評估。
一水之隔的廈門在2005年建置全長約1,000公尺的「鐘鼓索道」,它是廈門島上唯一的空中纜車道,也是閩南地區最長的觀光纜車,在當年選址適宜的條件下,可俯瞰廈門市區全景、萬石植物園、鼓浪嶼、南普陀寺等沿線著名景點,在天候良好的日子也可遠眺金門島,相當受到市民和島外遊客的歡迎。這也是藉由「小三通」之便往來金廈小兩岸的鄉親,看好太武山的地理條件,期待金門也能有一條空中纜車遊線的原因之一。
當然,空中纜車的建置絕非一朝一夕,必需經過完整的規畫,其間包括最重要的先期環境影響評估。就太武山主體和周界環境條件而言,至少有山體地質特性和落雷、霧季、東北季風等環境干擾因子,以及其後才能進入的建築法規、專業監造和營管維保與操作人才培訓等問題,林林總總均非一蹴可幾的事。
太武山建置空中纜車是公共議題,其間旁涉的枝節繁雜,不論可行與否,都可經由公開討論,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萬事起頭難」,任何從平心出發的討論和主張,也都是這個不斷被提到和引發關注的議題,在邁向未來路子的重要推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