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陶藝家聯展開幕 謝綺文將裂縫轉化為新生命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綜合報導。
點閱率:74
字型大小:
藝術家謝綺文與觀眾分享創作歷程。(許加泰攝)

藝術家謝綺文與觀眾分享創作歷程。(許加泰攝)

民眾親身感受陶藝之美。(許加泰攝)

民眾親身感受陶藝之美。(許加泰攝)

金門縣陶藝家聯展暨駐縣藝術家謝綺文—「身體填縫計畫」成果展於13日舉行聯合開幕。陶藝學會與陶瓷廠員工展出以陶土詮釋的多樣作品風貌;駐縣藝術家謝綺文則以金門建築上的裂縫、孔洞做為創作起點,透過繪畫將其轉化為富含生命感的符號,傳達出傷痕中蘊藏的時間重量與再生力量。
聯合開幕於13日上午10時在文化局大廳舉行,文化局副局長洪蘋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陶瓷廠廠長林蔚尚、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金門縣陶藝學會理事長王明宗,以及參展的陶藝學會會員與陶瓷廠員工、駐縣藝術家謝綺文和藝術家人士等到場參加活動。
陶藝家聯展是陶藝界年度盛事,邀集金門縣陶藝學會與金門縣陶瓷廠員工的共同創作,展品形式多元,從日常實用的器皿到純藝術創作應有盡有,呈現出傳統器形、精緻彩繪與現代設計的多樣風貌。許多參展作品融入風獅爺、閩式建築、戰地意象等元素,展現技藝與創意結合的獨特魅力,觀眾在欣賞陶藝的同時,也能感受濃厚的在地氛圍。
許多陶藝界前輩亦到場觀展,他們不僅給予年輕創作者鼓勵,也在導覽與交流中展現出跨世代對陶藝的熱情關懷。陶藝學會理事長王明宗表示,這次特別邀請陶瓷廠員工共同參與,期望藉由合作,展現不同群體在陶藝領域的共鳴。陶瓷廠廠長林蔚尚指出,陶瓷廠長期是金門工藝的重要基地,而這次展覽推動員工的專業成長,進一步提升金門陶瓷品牌的文化形象。
文化局推動「駐縣藝術家計畫」,多年來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駐點,透過田野調查與創作成果,開展與地方的深度對話;此次展覽則展現出藝術家謝綺文個人風格。
文化局表示,金門自古以花崗岩建築聞名,石材牆面在風蝕與海潮下逐漸磨損,加上戰地歲月留下的砲痕與彈孔,建築肌理成為歷史最直接的見證。這些裂縫與缺口,是時間的刻痕,更蘊含世代生活的故事。謝綺文以藝術家的敏銳視角,觀察並回應這些獨特的痕跡,提出「身體填縫計畫」做為創作主題。在展覽作品中,她運用水墨與膠彩媒材,透過層層疊染的筆觸,將牆體的裂縫視為身體肌理,賦予冰冷孔洞新的生命感。畫面中原本象徵破壞的傷痕,經由藝術的轉化,逐漸帶有呼吸與律動,如同有機體般緩緩生長。她希望觀者能在光影與色彩的變化中,看見時間的重量、歷史的層疊,並感受到一種從創傷轉化為再生的力量。觀眾能近距離欣賞作品細節,透過光影與色彩層次,感受建築紋理與藝術語境的互動。對許多金門鄉親而言,那些熟悉的牆面裂縫與砲彈痕跡,或許早已習以為常,但在藝術家謝綺文的轉化下,以全新視角呈現,讓人重新體會歷史背後的重量。
謝綺文指出,金門建築牆面的傷痕就像是人的肌膚,既記錄過去的創痛,也象徵著身體與環境共同面對時間的過程。她在駐縣期間,長時間走訪聚落與歷史遺跡,透過細膩觀察將「土地的記憶」轉化為「身體的延伸」,希望作品呈現地方風貌,能引發觀眾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思考。謝綺文表示,這段駐縣創作的經驗,讓她能更近距離觀察金門的環境與建築細節,每一道裂縫與孔洞都像是時間留下的語言。她希望透過創作,讓這些痕跡被重新看見與理解,不只是過去的傷痕,更是新的生命與對話的起點。謝綺文感謝文化局提供平台與資源,讓她能夠在金門與在地居民有更多交流,獲得寶貴的創作養分。
文化局指出,「金門縣陶藝家聯展」持續在文化局第二展場展出至9月24日。駐縣藝術家謝綺文的成果展「身體填縫計畫」,持續在文化局文物特藏室展出至9月22日。文化局表示,這不只是一場展覽,而是一場與自我與藝術深層對話的邀請,歡迎民眾走進展場,與藝術家一同體驗時間、空間與生命交織的深層對話。
文化局表示,此次聯展意義深遠,涵蓋藝術交流、技藝傳承與社群凝聚三大面向。在藝術交流方面,提供不同創作者同台展示的機會,藉由作品互動,激盪理念與技法的交流。觀眾能從中體驗傳統與現代、地方與世界之間的多元對話,感受到藝術的價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