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酒轉型感恩券 帶動在地循環經濟 結合社福與消費動能 縣府創新福利回饋地方 助力繁榮新模式

縣府規劃將「感恩酒」制度,轉型為具備高防偽技術的「感恩券」,縣長陳福海聽取財政部印刷廠規劃高規格的防偽設計內容,並作出指示。(莊煥寧攝)

圖為創新設計的「感恩券」樣本。(示意圖/縣府提供)

圖為創新設計的「感恩券」樣本。(示意圖/縣府提供)
縣府規劃將「感恩酒」制度,轉型為具備高防偽技術的「感恩券」。這項政策不僅是社會福利的一次革新,更是引導資源有效轉化為在地消費動能的重要舉措,目標是全面刺激金門縣內經濟發展。縣長陳福海表示,這項變革秉持「福利惠及鄉親,效益回饋地方」的精神,期盼透過創新制度設計,讓社會福利與地方經濟形成自由循環的新模式。
陳縣長指出,過往縣府發放的部分福利金以現金形式提供,雖能直接照顧到民眾需求,但不少鄉親選擇將這筆資金存入銀行或留作日後使用,並未即時投入市場消費,導致刺激在地經濟的效果有限。此次推出感恩券,正是希望藉由票券化與高規格防偽設計,將社會福利的6.4億元總預算轉化為真正的消費力,進而活絡商圈、支持在地產業,讓「照顧鄉親」與「推動經濟」得以雙軌並進。
他進一步表示,縣府未來也將逐步檢視其他社會福利措施,包括長者津貼、各類競賽獎金與教育獎助金等,評估是否適合以票券或數位方式發放,以達到優化福利、活絡經濟的雙重效益。此舉不僅是政策面的轉型,更是縣府對於金門永續發展的深遠布局。
為了確保感恩券的安全性與公信力,縣府特別邀請財政部印刷廠規劃高規格的防偽設計。近日,該廠營業課課長楊吉文率員前往縣長室,親自向陳縣長報告設計內容。
據了解,感恩券至少具備八大防偽特徵。首先,券面採用連續性浮水印,透過光線或專業設備即可清晰辨識。其次,紙張中隨機分布紅藍纖維絲,因製造過程天然形成,極難仿冒。設計團隊更將金門地名等在地圖文元素融入底紋,突顯獨特的在地性。
另外,券面使用雙道彩虹漸層印刷,呈現粉紅到黃色等色彩過渡效果,極難透過一般影印技術複製;微小字印刷亦被應用於券面額度與背面核銷框線處,與新台幣製作方式相仿。為方便店家快速辨識,感恩券右下角設有熒光防偽標誌,搭配驗鈔燈即可直觀判斷真偽。最為嚴謹的設計則是一物一碼序號管理,每張票券皆有獨立編碼,便於後續核銷追蹤,防止異常使用或重複兌換。值得一提的是,券背金門地圖採灰階設計,一旦經由彩色影印機複製,即會自動顯示「複印無效」字樣,強化防偽效果。
除了功能設計,感恩券在包裝上也別具巧思。每份紅包袋禮盒共內含35張票券,包括20張100元、10張500元與5張1,000元,合計12,000元。紅包袋推出春節、端午及秋節三款設計,其中秋節款更以「玉兔」為主題,既具節慶氛圍,也兼顧收藏價值。為保障票券在運送與發放過程中的安全,所有禮盒與外箱均貼有一次性防拆標籤與膠帶,確保票券不會遭到竄改或中途調包,管理層層把關、滴水不漏。
此次感恩券的推動,也結合了科技應用。縣府特別開發一套完整的雲端核銷系統,由村里公所負責發放,後端核銷人員則可透過掃描驗證,即時追蹤票券號碼、掃碼時間與次數,不僅大幅提升作業效率,也確保透明性與可追溯性。此系統更針對分三次節慶核銷的特性進行優化,取代過往一次性核銷的模式,讓票券使用更為彈性便利。
對於感恩券的整體設計,陳縣長給予肯定。他表示,感恩券的印製品質已優於一般商業印刷品,不僅具備防偽價值,也展現文化美感,未來甚至有機會成為值得收藏的紀念品。他強調,這項制度的推行,象徵著金門福利政策邁入新階段,兼顧「照顧民生」與「帶動產業」的雙重目標,讓社會福利資源真正轉化為地方繁榮的能量。
開始於2015年實施的「金門縣歷經戰地政務時期55歲至64歲慰助金」,每年三節發放,2023年中秋節起暫停實施,改發「感恩釀」酒品,為帶動在地消費新循環與經濟發展,縣府規劃將以「感恩券」替代「感恩釀」。對此,誠如陳縣長所說,「福利政策不僅是給予,而是要創造實質的效益。感恩券也是我們對金門未來的承諾,一份可以看見、可以使用,也能轉化為鄉親幸福與地方繁榮的具體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