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語言工藝雙傳承 東施娘鞋DIY活動喚醒傳統記憶

發布日期:
記者: 蔡麗玉/金寧報導。
點閱率:79
字型大小:
文化局「金門話欲去佗計畫」首場活動以「東施娘鞋DIY」為主題,透過傳統工藝與語言學習的結合,引導民眾走進在地文化脈絡,喚起對金門傳統記憶的傳承。(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金門話欲去佗計畫」首場活動以「東施娘鞋DIY」為主題,透過傳統工藝與語言學習的結合,引導民眾走進在地文化脈絡,喚起對金門傳統記憶的傳承。(文化局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今年辦理「金門話欲去佗計畫」,首場活動以「東施娘鞋DIY」為主題,於金寧鄉盤山村辦公處舉行,透過傳統工藝與語言學習的結合,引導民眾走進在地文化脈絡,喚起對金門傳統記憶的傳承。
活動特邀傳統工藝師董秀真老師,講解「東施娘」習俗的歷史文化背景,並現場指導布鞋縫製。她指出,金門古早民間素有拜「冬施娘仔」的傳統,俗稱「冬絲娘」或「廁姑」,又名「紫姑」。早期閨女為祈求精進女紅手藝,會於元宵夜準備簡單供品及一隻袖珍手縫布鞋,在廁前祭拜東施娘,並以竹枝支撐小鞋,一邊唱誦歌謠祈願:「東施娘仔,東吱吱,教阮執筆畫花枝;東施娘仔,東吱吱,教阮繡花好針黹……。」這段口傳歌謠蘊含傳統女性生活智慧,展現出在地語言與工藝的交會。
解說完習俗意涵後,董秀真隨即帶領社區居民,一針一線縫製東施娘鞋。參與者在老師傅細膩的手把手教導下,體驗縫製尖頭繃楦「前三針」的關鍵工序,深刻感受傳統技藝的嚴謹與講究。她強調,前三針關係鞋面是否平整、鞋型是否端正,稍有差池便會「出包柳」,使鞋後跟傾斜,影響整體工藝品質。
金門拜「冬施娘仔」的風俗,在早期農耕社會極為盛行,少女們以縫製小鞋祈求能巧手持家,傳統習俗蘊含地方文化記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項民俗逐漸式微,連同象徵性的東施娘鞋鮮少再見。如今多數年輕世代已不熟悉相關習俗,甚至不曾見過布鞋的樣貌。
董秀真自幼隨長輩習藝,數十年來練就精湛手工製鞋技藝,多次受金門縣文化局、各鄉公所及婦女團體邀請,開班授藝,推廣瀕危的傳統工藝。
她表示:「每門手工技藝都需要用心守護。最擔心的是這份手藝一旦失傳,就難以重現。因此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並投入,讓傳統工藝長久流傳。」
文化局指出,本次「金門話欲去佗計畫」藉由傳統工藝體驗推廣金門話語,讓家庭成員能在共學共作中累積文化情感。
福建沿海民間流傳著與金門相似的東施娘歌謠:「東施娘,東施娘,教咱織帶,教咱繡花;教咱織帶好滾邊,教咱繡花好掙錢。」顯示這項民俗習慣曾廣泛存在於閩南文化圈,並於金門落地生根,成為女性生活技藝與文化信仰的重要連結。
透過「東施娘鞋DIY」課程,參與者學會工藝操作,更在金門話吟誦與歌謠中,重新感受屬於金門古早地方的文化溫度。文化局強調,唯有語言與技藝並行,傳統習俗才能在生活中被再次理解與珍惜,這正是「金門話欲去佗計畫」的核心價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