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整修竣工 重現僑鄉洋樓風華

得月樓重新開放,重現金門僑鄉洋樓風華。(金管處提供)
金門水頭聚落兩大地標「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歷經6個月的修整工程,近日全面竣工並重新對外開放。此次除了建築本體的補強維護外,館內展示內容亦同步更新,讓遊客能更深入理解金門僑鄉跨海奮鬥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風貌。
黃輝煌洋樓建於民國20年(1931年),由旅居印尼麻里巴板的僑商黃輝煌先生斥資興建。此樓兼具「光前裕後」與「落葉歸根」的意涵,建築形式為三塌壽加右護龍的二層洋樓,細部裝飾工藝繁複,融合中西題材,例如雙龍搶珠、鳳凰、壽桃、葡萄,以及西方天使與時鐘等元素,完整展現出「中西合璧」的藝術特色。其精緻的立面雕飾,不僅象徵家族榮耀,折射出當年南洋僑商事業有成後回鄉築屋的社會風潮。
相較之下,民國22年(1933年)落成的得月樓,更突顯當時僑鄉的防禦智慧。該樓樓高11.26公尺,牆厚達40公分,採用磚石與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樓內無固定樓梯,僅以木梯銜接各層,一旦遇上海盜或盜匪侵襲,居民可逐層收梯,阻敵登樓,展現僑村在1930年代動盪局勢下的自保機制。此樓既是聚落的守護堡壘,也象徵金門鄉親跨海打拚、回饋家園的堅毅精神。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自民國96年(2007年)起,便依循嚴謹的原貌考證,透過傳統工法修復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並於98年(2009年)正式對外開放。由於水頭聚落鄉親赴印尼發展的人數最多,得月樓館內展示即以僑鄉建築特色、印尼華人及土生華人的歷史文化為主題,呈現金門與南洋深厚的交流脈絡。
此次整修工程針對建築結構進行補強與保存,館內展示亦大幅優化。新增「水頭移民印尼的第一人-黃清泉」事蹟介紹,並強化「印尼金門僑團」與「印尼僑村」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揭示僑鄉與當地社會的連結。
此外,二樓大廳的「娘惹菜」專區亦全面更新,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華人移民在南洋落地生根、與當地文化交融的過程,帶領遊客體驗飲食文化背後的移民故事。
金管處強調,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是僑鄉精神與建築藝術的結晶,更是跨海移民歷史的重要見證。這兩處空間承載著僑民離鄉背景下的奮鬥、守護與回饋,如今隨著修整完成再度開放,期盼成為民眾與遊客認識金門僑鄉文化的重要窗口。金管處誠摯邀請各界遊客蒞臨參觀,親身感受水頭聚落跨越時空的歷史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