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 本縣獲「環境面向」非六都組第一名 深化居民環保意識 打造共同參與的永續生活

縣長陳福海勉勵清潔隊員們,一起為金門的環境盡一份心力。(薛子軒攝)
金門縣長期以來致力於打造永續宜居的生活環境,從垃圾減量、節能減碳到海岸守護與社區綠化,縣府一步一腳印推動各項環保政策,並結合民間力量廣泛參與,逐漸形塑出全縣共同的環境共識。對金門而言,永續發展不是政策口號,而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實踐,體現在居民用水用電的節制、垃圾分類的落實,以及守護海洋與自然資源的行動上。
《天下雜誌》近期公布「2025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最新評比結果,在全國縣市的永續表現中,金門縣在「環境面向」脫穎而出,榮登非六都組第一名,成為全台最環保友善的縣市之一。這項殊榮,不僅展現縣府在永續政策上的長期努力,也代表離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績。
依據調查,金門縣在一般廢棄物回收率、生活用水量、能源使用效率、海岸線維護與電動大眾運輸比例等指標均表現亮眼。特別是垃圾分類與廚餘回收制度深獲肯定,廚餘比例僅佔8.81%,遠低於全國平均;同時,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僅120公升、人均用電量1,022度,均為全國最低之列。這些數據顯示,金門在民生環境的精細管理與居民環保意識方面,已走在全台前端。
縣長陳福海指出,這份榮譽是縣府與縣民共同努力的成果。金門是一座需要珍惜資源的島嶼,不僅必須守護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更要讓永續發展的精神深入日常。這次獲得全國第一名的肯定,證明縣府長期推動的政策方向正確,同時也是所有鄉親共同參與的成果。
近年來,本縣積極推動「垃圾減量」與「廚餘回收」政策。2024年的垃圾組成分析顯示,金門垃圾總量已下降超過四成,廚餘回收量更是倍增。透過精準的破袋檢查制度與教育宣導,垃圾分類已從政策要求轉化為民眾生活習慣。
此外,縣府配合中央政策,自2024年9月1日起,全面禁止縣內飲料店提供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在內皆不得使用。陳縣長認為,減塑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一種生活文化的轉型,透過制度的推動與民眾習慣的改變,能有效減少塑膠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金門四面環海,長期面臨海漂垃圾威脅。縣府與環保局定期舉辦淨灘行動,並結合社區與志工團體共同參與,將「守護海岸」視為全民運動。陳縣長強調,乾淨的海岸不僅是自然資源,更是對下一代的責任,每一片被清理的沙灘,都是金門邁向永續的一步。
在防治上,縣府積極研擬跨域合作方案,與中央部會及周邊縣市討論如何建立更長期的海漂垃圾監測與處理機制,避免僅靠事後清理,而是從源頭減量與跨區治理來解決問題。
金門自2013年起推動「低碳島計畫」,並於2019年啟動第二期,從節能減排、再生能源、低碳交通、社區參與等多方面同步推進。縣府在主要幹道與鄉鎮公共區域逐步導入電動公車、推動綠色旅遊,並在社區推廣道路植栽與林相更新,讓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陳縣長表示,低碳島的目標不只是節能減碳,更是要讓環保與觀光並行。金門做為觀光島嶼,唯有乾淨的環境與清新的空氣,才能吸引更多遊客,同時讓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適。
除了硬體建設,金門縣更注重居民的參與及教育。縣府透過環保志工隊、社區協會以及學校教育,將垃圾減量、海洋保護與低碳生活的概念向下扎根。近年舉辦的「環保小旗艦計畫」、「永續旅宿標章推廣」等活動,不僅提升居民的參與度,並讓業者與旅宿業更加重視環保責任。陳縣長認為,唯有全民參與,才能真正落實永續。金門在環保上的成就,來自於大家的共識與行動,環境保護應該成為每一位縣民共同的生活態度。
然而,金門地處離島,垃圾處理與污水建設成本高昂,醫療資源與專業人力不足,對環境治理造成壓力。再加上海漂垃圾多來自境外源頭,跨域合作的必要性不容忽視。對此,縣府未來將持續強化基礎設施,包括提升污水處理率、增加綠能設施建置、擴大電動交通推廣、建立跨區合作平台,讓金門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精進。
金門縣在「2025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的環境面向獲得全國第一名,這是對縣府長期努力的肯定,也是對縣民共同參與的獎勵。從垃圾減量、減塑行動、海岸守護,到低碳交通與社區綠化,金門正一步步實現環境永續的願景。陳縣長強調,這份成績單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未來縣府將持續深化各項政策,並廣納專業意見與社區參與,確保金門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持續領先。
對金門而言,環境保護不僅是政府的施政方針,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縣府將持續以「全民參與」為核心,讓環境永續成為每一位縣民的共同態度與行動。唯有把政策落實到生活細節,才能讓金門這片土地既是宜居之島,也是永續之島,並為台灣乃至國際社會樹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