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30歲生日:在風雨中成長茁壯的金門國家公園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19
走過30年風雨歲月的金門國家公園,在維護和保育自然、人文景觀方面成果可觀。(李金生攝)

走過30年風雨歲月的金門國家公園,在維護和保育自然、人文景觀方面成果可觀。(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1995年成立的金門國家公園,將於10月18日度過它的30歲生日,做為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軍事戰役紀念為主軸,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卅年一個世代匆匆而過,崎嶇顛簸一路走來,有它亮眼燦爛的亮麗日子,也有它艱難經營的歲月。
連月來,金管處為這座三十而立,持續茁壯成長的國家公園,舉辦系列活動包括「金門國家公園成立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回顧與展望:人文、韌性與創新的未來」為主題,廣邀來自美、日、韓、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國內學術界、生態保育、文化推廣等領域專家學者,一起探討文化資產、生態保育和氣候變遷等議題。
另如「老兵帶小兵齊步走-中山林軍事體驗」活動,吸引近500位親子及身心障礙家庭熱情參與,以及「古厝走讀」活動也都是在迎接下一個卅周年的歡慶氣氛下,展示經營成果的活動單元。邁入第17年的《金門坑道音樂節》也將於金門國家公園生日當天登場,預期將是這座走過蓽路藍縷日子的國家公園,在悠揚樂聲中的另一個高光時刻。
回首2000年金管處成立五周年時,金門縣議會曾決議建請中央逕行廢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改置限制性較小的「金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理由是金管處成立之後,少有建設,只有管制,且與民眾欠缺溝通,不如澎湖和台東等縣市在設置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之後,各項建設突飛猛進。
當時,縣府也與議會站在同一陣線,縣長陳水在強調金管處若能針對金門發展需求,調整它的工作方向,同時加重觀光規畫和開發比例,並放寬對居民生活與產業發展的限制,即無廢除金門國家公園及趕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問題。反之,縣府只有與議會站在一起這條路可走,而且若最後都還是綁手綁腳,寧可「兩者」都不要,以給金門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年,首任處長李養盛和續任處長許文龍盡力溝通,詳細說明保育自然、人文是世界趨勢,後來高升內政部營建署長的許文龍直指核心表示,國家公園是由中央直接編列預算進行建設,與部分招攬民間參與建設的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在定位和效益性不盡相同,「降格」風波才在中央和地方相互理解下平息下來。
但多年來,圍繞著金門國家公園的風波不斷,2009年小金門鄉親以金門國家公園進駐後,只占地不建設,還在建築管理和土地使用搞一大堆管制,比「阿共仔」還不如,因此曾舉辦諮詢性公投,結果有近8成投票鄉親贊成國家公園離開小金門。2011年,時任營建署副署長的許文龍在進行第2次通盤檢討前,帶領學者、專家跨海赴烈嶼溝通,民眾也在現場拉起「金門國家公園滾出去」的白布條。
2011年,李沃士縣長會見新任處長陳茂春時表示,國家公園土地面積占金門四分之一,但金管處1年經費僅縣府的四十分之一,執行力恐有未逮,有必要檢討釋出土地,直言「照顧不到的,交給別人來照顧」。時任立委的陳福海也在陳茂春拜會時,建議營建署縮小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在有限預算、人力的考量下,重新建構可以有效經營管理的範圍。
2013年,金管處規畫在古寧國小旁擴建汙水處理廠,村民痛批不但影響學童上課,也會破壞緊鄰的清代古蹟「水尾塔」風水,在工地現場拉白布條抗議。陳茂春處長偕李沃士縣長到場溝通,最終獲得圓滿解決。
時光荏苒,30年悄然飛逝,這些往事仍讓鄉親記憶猶新。金門國家公園於顛撲中不斷站起來,用具體的建設和維保成果,向鄉親展示工作團隊的用心和努力,讓各種雜音逐漸消減下來。
展望未來,鄭瑞昌處長強調,金管處將針對社會變遷、經濟發展需求和深化社區夥伴關係,以及均衡生態保育與地區發展等議題,擬訂更務實可行的因應對策,讓金門這座有故事的島嶼更加多彩多姿,大方向相當讓人期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