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假公文、恐嚇涉案 警方揭假檢警詐騙套路
假冒政府機關、公務員的詐騙手法,長期以來都是詐騙案件中財損金額最高的類型。金門縣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指出,詐騙集團近年來持續翻新話術,假借「假檢警」名義恫嚇民眾,誘使受害人加入通訊軟體LINE好友,並傳送偽造的刑事傳票、拘票等司法文書,讓民眾誤以為自己捲入刑案,進而心生畏懼,急於自證清白。當被害人聽信詐團說詞後,對方往往再以「偵查不公開」為由,要求不得向外人透露訊息,趁機騙取財物,導致鉅額損失。
縣警局刑警大隊以刑事警察局提供的案例說明,台灣中部一名61歲陳姓婦人於接獲一通「未顯示號碼」來電,對方自稱自來水公司人員,聲稱有人持她的身分證、印鑑及委託書至自來水公司辦理業務。由於陳女不久前才換發身分證,擔心舊證件遭人冒用,因而對電話內容深信不疑。
隨後,詐騙集團假冒自來水公司「熱心」地將電話在線上轉接給「警察」處理。這名假冒的「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刑警」進一步要求陳女加入LINE好友,並陸續再有自稱檢察官的帳號加入。詐騙集團透過LINE傳送多張偽造的刑事傳票與司法公文,誆稱陳女因證件遭冒用而涉入詐欺案件,要求她每日必須透過LINE回報行蹤,藉此掌控行為並加深恐懼感。
在重重壓力之下,陳女逐步交代名下所有銀行帳戶及金飾等資產情況。詐騙集團掌握資訊後,進一步指示她將所有金飾及金融卡(連同密碼)交付給由詐團派遣的「公證人員」,並強調這是「保全資產」的必要程序。直到後續陳女發現帳戶遭車手提領一空,才驚覺受騙,趕往派出所求證,確認自己遭詐,累計損失新臺幣約50萬元。
警方分析,詐騙集團通常會掌握部分被害人個資,以增加話術的真實感,再以「線上轉接」方式塑造正式流程的假象。接著假冒檢警人員,要求加LINE進行聯繫並傳送假公文,最後再施以「涉入刑案」、「資產必須保全」等恫嚇手法,逼使民眾交付金錢與財物。此種模式已成為假冒機關(公務員)詐騙的典型套路。
縣警局刑大提醒民眾,檢警單位偵辦案件絕對不會透過LINE與當事人聯繫,更不會傳送司法文書或要求民眾交付金錢、帳戶、金融卡及密碼。一旦接到類似電話,切莫慌張,應保持冷靜,立即掛斷來電,再直接撥打警政署165反詐騙專線或110報案專線查證。民眾也可上網至「165打詐儀錶板」(https://165dashboard.tw/)查詢相關詐騙案例,了解最新手法,提升警覺心。
縣警局呼籲民眾,詐騙集團常利用民眾對政府機關的信任,加上假公文與偽造流程的壓力測試,使人一時失去判斷力而落入陷阱。唯有時時保持警覺,遇有疑慮立即查證,才是避免受騙的最佳方法。警方強調,若發現親友可能遭遇類似狀況,務必及時提醒、協助確認,以免陷入假冒公務員的詐騙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