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留古意、水彩映心境 2展覽聯合開幕

金門縣書法學會會員展與蘇益家水彩個展聯合開幕合影。(蔡麗玉攝)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縣書法學會承辦之「114年深研隸楷今文字」會員書法展,與金門縣美術學會策辦之「歲月靜好—蘇益家水彩個展」昨(18)日上午10時在文化局盛大聯合開幕。兩場展覽分別於文化局第一、第二展場同步登場,現場貴賓雲集,金門水墨協會理事長洪明標、水彩畫協會理事長楊天澤、美術學會理事長唐敏達及多位藝文界人士與鄉親共同出席,見證金門藝文創作的厚實成果與文化傳承的深遠力量。
文化局長陳榮昌致詞時表示,此次聯合開幕是金門藝術界的一大盛事,兩場展覽分別代表傳統與現代、筆墨與色彩的交融對話,象徵金門藝文發展的多元與融合。他感謝各美術與書法團體長年推動藝術教育與創作發表,使金門的文化生命得以不斷延續與深化。陳榮昌特別讚譽書法學會對「隸楷今文字」主題的深研展現學術性與藝術性並重的精神,而蘇益家老師以水彩捕捉生活詩意,更以色彩與光影書寫出「歲月靜好」的人文篇章,兩者相映成趣,讓金門文化展現更寬廣的層次。
隸楷今文字:漢字之美的時代對話
金門縣書法學會年度會員展以「深研隸楷今文字」為主題,展期自即日起至11月1日止,在文化局第一展場展出。此次展覽延續去年的「古文字」專題,從篆書、隸書至楷書的演進脈絡中,呈現中華文字千年流轉的歷史風華與藝術精神。
理事長徐心富表示,書法學習是筆墨技巧的臨摹,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字演變與文化精神。他指出,現代教育中書法已非必修科目,許多人對文字形體的發展了解有限,學會希望藉由展覽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漢字的生命力,理解書體背後蘊藏的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
展覽內容涵蓋隸、楷、行等多種書體,以臨摹歷代名帖為基礎,鼓勵會員在學習古法中融入自我風格,展現書法的當代多樣性。文化局指出,書法學會自成立以來持續推廣書藝教育,去年的「古文字」系列獲得好評,今年「今文字」專題則以古今對照方式深化民眾對文字美學的理解,成為金門文化教育的重要亮點。
展覽同時呼應歷史上「北碑南帖」的文化源流。「碑」為石刻立碑,多見於漢代隸書,如〈張遷碑〉、〈曹全碑〉等為書法瑰寶;「帖」則源自唐以後的紙筆書寫,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風成為南帖之宗。透過這次展覽,觀者可在筆墨之間看見從碑到帖、從石刻到紙筆的時代變遷與藝術傳承。
歲月靜好:以水彩述人生、以色光寫金門
與書法展同期舉行的「歲月靜好—蘇益家水彩個展」,這是畫家蘇益家睽違七年後重返家鄉舉辦個展;適逢其七十大壽,展出99幅水彩作品,全面展現其藝術心路與創作成熟期的風格轉化。
蘇益家表示,這次展覽對他而言如同將多年創作的「孩子」帶回故鄉。他感念早年師長與家人的支持,特別提及啟蒙老師讓他在金門播下水彩藝術種子的恩情。回顧創作歷程,自2018年《歸人、征塵》、2019年《水韻風華》到2020年《雲淡風輕》,他的畫風從早期的絢麗奔放逐漸轉為樸實沉穩。此次《歲月靜好》則是一場對人生與藝術的自省回望。
「年輕時追求的是『有』的成功,如今更珍惜『無憂、無病、無痛』的簡樸幸福。」他說,「歲月靜好」並非無波無瀾,而是一種心靈的平和,是在繁忙世界中尋回內心安然的過程。
畫作題材多取自金門自然景致與生活片段,《眺望金沙平原》以細膩筆觸描繪太武山遠望金沙田野的詩意景象;《自在》則以濕染技法表現釣客與白鷺共構的海景,展現寧靜與療癒的氛圍。這些作品記錄金門風光,更流露畫家對家鄉與人生的深沉情感。
蘇益家強調,水彩的魅力在於「水與色的偶然之美」。他認為創作者應兼具詩人的浪漫與哲學家的思辨,讓畫面在虛實之間喚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形似為基,神似為魂」,這句東方美學的核心理念,正是他創作中追求的精神。此次展覽原計畫展出部分作品,因運送過程遭海關延誤,他臨時以瓦楞板創作應變,體現藝術家面對挑戰的韌性與創造力。
文化局表示,透過書法與水彩兩場展覽的聯合呈現,見證金門藝術創作者的努力與成果,象徵文化傳承的持續與延展,藉由展覽、講座與教育活動,讓藝術走進社區、走進生活。此外,文化局特別於昨日下午舉辦「蘇益家的創作經驗分享」藝術講座,邀請畫家親自與民眾交流創作心得,期盼以此推廣美術教育,激發更多民眾的藝術興趣。
兩場展覽即日起同步開放,民眾可自由參觀。文化局誠摯邀請藝文愛好者、師生與鄉親前往觀賞,共同感受筆墨與色彩的古今交融,體會藝術在時光流轉中所綻放的生命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