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一甲子:從戰地政務到數位時代的傳承與期許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峻魁/專訪報導。
點閱率:99
字型大小:
縣議員董森堡

縣議員董森堡

金門日報走過六十年的歲月,從戰地政務時期的《正氣中華報》,一路轉型為縣政府轄下的地方媒體。六十年來,它肩負著傳播地方訊息、推動政令宣導、承擔教育功能的重要角色,深深影響著金門社會的發展與民眾的生活。身為曾經的金門日報記者,如今又以縣議員身分回望這段歷史的董森堡表示,他懷著既深厚又複雜的情感,在這值得紀念的一刻,除了真誠地祝福金門日報「生日快樂」之外,也衷心期待它能在未來持續扮演「地方資訊的橋樑」與「社會公義的守護者」。
回顧金門日報的過去,確實有其大時代的背景與歷史印記,以及和在地居民與情感連結,在沒有網路與行動通訊的年代,金門鄉親要知道地方大小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金門日報就知道」。日報不只是新聞的傳遞者,更是地方記憶的保存者,陪伴著一代又一代金門人走過戰地政務的嚴峻、戒嚴的限制,以及解嚴後的民主轉型。
董森堡表示,曾經是這一份報紙的一份子,參與其中、書寫地方,體會它對金門的重要性,如今見證日報走過一甲子,心中除了欣慰,也更期待它能持續成為鄉親們信任的媒體。
在媒體泛濫、傳播平台驟增的今日社會,金門日報面對了媒體定位與新聞自由的挑戰。在過去戰地政務時期,金門日報主要承擔政令宣導任務,然而隨著民主化進程,社會對媒體的期待逐漸轉向,希望它能成為「第四權」,在監督與平衡中展現公正角色。
然而,董森堡無奈地說,事實卻並非如此單純,金門日報因隸屬縣府體系,經費、人事與內容長期受制於官方,新聞內容常難以擺脫上層干預,他曾經也是金門日報的記者,所以深刻感受到這種無奈,甚至自嘲「當年我寫的新聞,縣長往往很不喜歡」。
董森堡認為,新聞自由不該淪為口號,若媒體僅能刊登歌功頌德的聲音,卻無法呈現批判、反思與不同觀點,那麼它不只是失去了公信力,更可能錯失讓政府修正錯誤、傾聽民意的重要契機,董森堡特別強調:「新聞應是社會的良心,而非一言堂的傳聲筒」。
金門日報若要迎接下一個六十年,除了繼續發揮傳統優勢,更需要勇敢面對時代挑戰。董森堡也對金門日報提出幾點看法與建議,首先就是應該減少公部門干預,讓新聞真實呈現,金門縣政府應該要以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新聞報導,容忍批評、接納不同聲音。此外,報社也應爭取專業自主,避免因預算或政治壓力而自我設限;他強調,只有在言論多元、批判聲音不被壓抑時,媒體才能真正成為縣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樑。
另外,數位轉型與內容優化也是金門日報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董森堡認為,在自媒體與AI資訊普及的時代,金門日報必須加快數位化腳步,優化網站與內容,強化圖文影音整合,讓年輕讀者也能透過網路接觸在地新聞。同時,數位廣告與內容創新也能成為報社新的營收來源,降低對公部門的依賴。
在擔任宣傳角色之外,金門日報更應強化媒體監督的責任,金門地區的政務工作持續推動,但其發展往往伴隨人文、歷史、環境、社會問題,乃至於風俗習慣、在地認知的衝突。
董森堡說,當縣府的施政看似惠及民眾,卻可能存在短視近利的風險時,媒體的監督角色尤為重要,他也期許金門日報應勇於揭示問題,提供平衡觀點,讓縣政發展更趨於長遠而穩健。
金門日報六十年,是金門社會發展的重要縮影,它既見證了戰地政務的嚴峻歲月,也陪伴地方走向民主與開放。如今站在數位時代的門檻上,董森堡衷心期許日報能跳脫單純的「官媒」角色,勇敢承擔作為「第四權」的社會責任。願金門日報繼續成為地方訊息的傳播者、民眾意見的代言人、公共利益的守護者,走向更自由、更專業、更值得信賴的未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