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尋根謁祖」暨「老祖宗的手藝」聯展今文管所登場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綜合報導。
點閱率:88
字型大小:
「尋根謁祖」暨「老祖宗的手藝」聯展今文管所登場。

「尋根謁祖」暨「老祖宗的手藝」聯展今文管所登場。

「尋根謁祖」暨「老祖宗的手藝」聯展今文管所登場。

「尋根謁祖」暨「老祖宗的手藝」聯展今文管所登場。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預計於(今)10月22日上午10時,假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辦理「尋根謁祖-山海家園特展」暨「老祖宗的手藝-金門閩南民藝與民具展」等聯合展覽開幕儀式,當日下午1時起並舉辦兩場專題講座,歡迎各界及對活動有興趣之鄉親踴躍到場共襄盛舉,共同見證金門文化的新篇章。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表示,策劃這兩場展覽意義深遠,源自於島嶼環境與常民文化一段從土地、生活與文化記憶中延伸出的時代對話。特別是金門在歷史長河中,融合戰地背景、僑鄉文化與閩南生活智慧,孕育出獨特的常民文化。其一「尋根謁祖-山海家園特展」,源自金門分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概況,以《浯江衍派》對接家廟遷徙進行的田野調查為基礎。二則,「老祖宗的手藝-金門閩南民藝與民具特展」,以金門閩南傳統工藝傳承製作為核心,透過器物看見背後的勞動產業與工藝美學精神,從生活中理解歷史與生活在勞動與智慧中演進。
該活動於下午1時30分於文化園區博學館一樓教室,將舉辦兩場專題講座,包括:1時30分由黃振良主講〈浯江衍派:金門徙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3時由李仕德主講〈從金門古地圖看金門歷史〉,邀請各界踴躍參與。
文化園區管理所指出,「尋根謁祖-山海家園特展」,《山》則彰顯過往金門先民以浯江衍派自元、明、清時期分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歷程;《海》則並展出與金門及海上相關的中外古地圖五十幅,藉此探索金門在古代航海、海防與中外交流史中的角色。展覽副標題「太武鍾英,浯江衍派祖德宗功,往同安廈門開枝散葉;浯洋毓秀,料羅塔腳商賈停泊,渡臺海南洋繁衍生息」,呼應金門人跨海拓殖的歷史與精神傳承,分別藉由黃振良與李仕德兩位資深學者的調研成果協助下呈現。
以金門宗族為主的《浯江衍派》,分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概況,由黃振良老師於2018年至2019年間進行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廈門市所屬的同安區109個聚落,翔安區39個,集美區8個,海滄區2個,共計158個聚落,這158個聚落中,透過祖譜、家廟和宗祠碑志、營建志、門聯、柱聯和開基祖墓碑上文字,確定有133個聚落是分別來自金門的28個宗族聚落,由58個人徙居過海定居繁衍,再分衍為目前這133個家族聚落,為金門先輩分衍古同安家族聚落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
「老祖宗的手藝-金門閩南民藝與民具特展」,則規劃以「民藝與民具」主軸,藉由鄉親陳堃樑等旅外鄉親所捐回之收藏文物呈現11大主題展區,包括蓑衣、農事、竹藝、木作、嫁娶、文具、粿印、刀鋸、工具、生活與娛樂,帶領觀眾看見金門技藝之美如何淬鍊出獨特的生活美學。展覽不僅展示工序與物件,更強調民藝作為文化記憶與生活脈絡的象徵。期透過全新的策展詮釋手法,讓傳統文化從靜態展示轉化為可理解、可感受、可連結的公共文化經驗,讓觀眾重新思考「文化」如何在當代生活中再生與延續。
文化園區管理所也說明,金門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文化與永續並進的發展策略,秉持「建構優質自然文化環境,邁向健康活力島嶼社會」的願景,從生活、生態、觀光到兩岸交流,持續塑造文化自信與地方認同。文化不只是保存資料或辦理活動,而是人民在地生活方式的展現。
而文化的力量,是讓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金門的風土、工藝、產業、美學與歷史記憶,都值得被重新理解與尊重。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未來將持續推動民間工藝調查與保存、地方館舍升級、文化創意轉譯、跨域展演合作以及國際交流鏈結,讓金門文化走得出去,也走得回來。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也期許藉由「山海家園」與「民藝民具」聯合展,期讓觀眾從島嶼山海自然與工藝的藝術與民具演化、從手工藝到遷徙史,看見金門文化的深厚力量。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文化再生與時代對話的行動,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展場,感受金門文化的底蘊、創意與生命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