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那些年烽火下的金門戰地醫院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272
尚義村「五三醫院」老建築未來會是如何?備受各方矚目。(李金生攝)

尚義村「五三醫院」老建築未來會是如何?備受各方矚目。(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坐落於金湖鎮尚義村的原「五三醫院」舊建築,目前是金門岸巡隊部所在,海巡署有重新改建的計畫,縣議員董森堡以這座建物見證金門戰地醫療史,建議在更周延的檢視下,有更妥當的保存規畫。此事涉及國共軍事高度對峙期間,具有地域特殊屬性、人文內涵的歷史性建物之保存與維護,因此備受各方矚目。
就歷史脈絡來看,原陸軍第33醫院於1948年隨國軍自舟山群島撤退來金門,最初通稱為「五三醫院」,駐紮於成功村「陳景蘭大樓」,「古寧頭戰役」時擔負救護傷員的任務,迄1955年移往尚義村郊,更名為「尚義醫院」。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尚義醫院曾多次遭到炮擊,造成醫護人員傷亡,考量安全掩護的需要,再於1978年選址太武山南麓花崗巨岩下,動員兩萬餘名官兵開鑿世界唯一的地下坑道醫院,1980年9月竣工啟用,由總統 經國先生親自命名為「花崗石醫院」。
做為花崗石醫院前身的「五三醫院」、「尚義醫院」舊址,後來移撥海巡署做為金門岸巡總隊部,在幾未更動原有建築外觀與內部格局下,繼續擔負守護海岸,確保兩岸海上秩序的任務。因為原有建物已屆70年,早期建築因陋就簡,斑駁圮壞到處可見,且原有房舍也不符現代化辦公需求,海巡署因此有原地改建的計畫,引起戰役史蹟保存團體和民代的關注。
此事也讓人想起1954年「九三砲戰」期間動工興建,與尚義醫院建造時間大致同期的「東沙醫院」,早已在1998年5月間拆除,由軍方負責整地返還百姓,舊址現場周遭仍可見安全標語,並有成排新成屋和新建社區活動中心,當年軍民一家,人來人往的景況不再,讓專程返金的老兵感慨不已,只能在昔日站衛兵的古厝醫院大門留影,聊作舊地重遊的註記,卻也徒留往事如煙的傷懷。
當地鄉親回憶,做為金西醫療站所的東沙醫院,在「八二三砲戰」以迄後來「單打雙不打」期間,與尚義醫院、花崗石醫院擔負軍民醫療重任,大如半夜割盲腸或遭「匪炮」擊傷緊急手術,小至打預防針、拔牙齒和遭狗咬注射破傷風針,是許多老一輩居民的共同回憶。
1994年,對岸中共「三月演習」期間,原已逐漸卸下軍事任務,醫護人員縮減外調的東沙醫院,也曾因應作戰需要,一度加強藥品和醫療器材運補,後來因兩岸關係緩和,加上建物老舊不堪使用,才決定拆除還地於民,並在1996年11月1日完成軍事移轉工作。
2016年,東沙村計畫於醫院舊址興建社區活動中心,卻在整地時發現點滴瓶、藥瓶等大量醫療廢棄物,景況讓人怵目驚心。時任立委楊鎮浯接獲陳情,偕金防部官員現場會勘,協調軍方動員大型機具與衛生兵、化學兵挖掘清理。
此事也引來地方文史工作者相繼探訪,包括原做為醫院大門,有衛兵站崗的閩南古厝,以及厝前留有「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等歷史刻痕的的古井、蓄水池壁,都成為大家爭相拍照的目標,網路也有不少退伍老兵加入討論,回憶當年戍守前線,在東沙醫院服務的種種往事。
古蹟級建物的普遍認定大致是:Historical sites are protected locations of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or global significance due to their cultural、political、military or social history......, often requiring them to be at least 50 years old. 由於它們在文化、政治、軍事、社會……等多個領域,具有地區性、全國性乃至於全球性的重要意義,而成為受到保護的地點,而它們存在的年代也至少要50年以上。「五三醫院」走過兩岸烽火歲月,70年歷史覆蓋的是金門戰地的醫療史,承載著兩岸軍事對抗的斑斑血淚,看盡人間的生離死別,在炮火消歇的此刻,依然讓人傷感。未來,這棟老建築會是如何?值得大家的關注和深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