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軍報民報一體兩報 我們一起走過的報社歲月

發布日期:
記者: 呂肇中/綜合報導。
點閱率:188
陳龍安(左)教授到金門日報社講課遇到昔日學生呂添全(右),以布偶相贈。(資料照片)

陳龍安(左)教授到金門日報社講課遇到昔日學生呂添全(右),以布偶相贈。(資料照片)

在金門新聞發展史上,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幕後工作者,雖然不在第一線撰稿,但卻承載了報紙能夠如期送到讀者手中的責任。他們的身影或許不常被看見,但卻是報社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民國65年,年輕的呂添全踏進了《正氣中華報》的大門。當時正值戰地政務時期,《正氣中華報》是全島唯一的新聞報紙,也是13萬軍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報紙不僅傳遞新聞,更是軍管體制下政策與精神動員的重要工具。那是一份標準的軍報,與後來的《金門日報》有著密切的淵源,甚至曾以「一體兩報」的制度運作。
呂添全回憶說,那個年代的新聞環境跟現在截然不同,報社的編輯、印刷、發行,全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與紀律要求。進入報社之初,他被分派到印刷廠工作展開了長達40餘年的新聞紙歲月。
呂添全表示,那時候的印刷,完全靠鉛字排版,每天報紙的出刊,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鉛字拼湊,再經由大型印刷機滾動而成。印刷廠裡,空氣中混雜著油墨與金屬的氣味,工人們的手指常常染得黑黑的,甚至被燙得起水泡,但所有人都咬牙撐住,因為他們深知自己負責的不只是報紙,而是整座島上軍民的訊息來源。
他在印刷廠待了三年,從基層學起,熟悉了排字、校對、印刷的每一個流程。這段經驗也為他後來的工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其後,呂添全被調往經理部,負責廣告業務與報紙發行。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需要與商家打交道,拓展廣告來源,同時確保報紙能準時送達到各鄉鎮、各單位手中。
他說,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有電腦系統,一切都要人工處理,廣告排版要跟印刷廠密切配合,報紙發行則要靠人力分送,發行員有時要騎著腳踏車、摩托車奔波各鄉村,把一份份報紙送到訂戶手上,這份「準時」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念。
隨著報社業務調整,呂添全又回到印刷廠,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基層技術員,而是承擔行政管理工作。他剛好見證到報紙印刷技術的一次重大變革——從鉛字印刷邁向電腦化。
「一手推動電腦化的,是當時的蕭筧民社長。」呂添全回憶,蕭筧民社長勇於引進最新科技,帶領報社走向現代化。從過去需要十幾個人合力撿字排版,到後來只需電腦打字排版,迭經革新,報紙編排的效率與品質大幅提升,也標誌著金門報業邁入全新的時代。
對呂添全來說,這個轉折既令人感慨,也讓他深深感受到「時代真的在改變」。
在印刷廠擔任行政工作一段時間後,呂添全又回到熟悉的經理部,繼續投入廣告業務,直至民國109年正式退休。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花甲之年,他將一生最精華的時光奉獻給報社,既見證了報紙的興盛,也參與了它的轉型。
他坦言,廣告工作並不輕鬆,需要不斷溝通、拓展,甚至要因應社會氛圍調整內容,但他很感謝報社給予平台,讓他能在不同崗位學習成長,也能陪伴報紙走過四十餘年的風風雨雨。
回首過去,呂添全表示,他們那一代人,沒有想太多,就是認真把工作做好。報紙能夠順利出刊,就是最大的安慰。
從鉛字印刷的叮噹聲,到現代數位化的鍵盤敲擊聲,他親身走過報社最重要的轉折期。他笑著說,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但每當看到《金門日報》仍然準時送到讀者手上,內心依舊有一份深刻的連結與驕傲。
呂添全的故事,不只是個人職涯的見證,更是金門新聞發展的一部縮影。《正氣中華報》到《金門日報》,鉛字到數位,軍管到地方自治,這一段段轉變,都透過他的人生留下了印記。
而這份報紙,對金門而言,始終不僅僅是一張紙,而是島嶼記憶、時代軌跡,以及一代代新聞人共同守護的精神糧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