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魯王與金門 南明小王朝的大歷史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78
字型大小:
1959年出土的「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在2011年由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李金生攝)

1959年出土的「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在2011年由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博物館十月舉辦的「壙誌國寶-魯王傳奇」專題導覽,以「走進明鄭的歷史現場,一同揭開魯王朱以海的傳奇一生」做為活動宣傳,讓人在300多年後的今天,如同胡適1959年的跋金門新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一文中所說的:還可以想像那位末葉王孫的故國哀思,還應該對他「指日中興」的夢想寄予無限的同情。
魯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9子荒王朱檀的10世孫,1645年南京、杭州相繼遭清軍攻破,受諸臣迎於紹興自稱監國,1651年赴廈門由鄭成功安置於金門,迄1653年因與鄭成功不合,而自去監國號,一度移居南澳後又回金門,1662年病逝。
朱以海輾轉沿海抗清復明18年,其間在金門寓居8年之久,薨逝塚墓位於何處,一直是難尋不解的疑案。清道光年間,曾有地方士民誤以為坐落於金門城郊,規制宏大的古墓即是魯王墓,其後名人題刻甚多,連先總統蔣公也頒題「民族英範」4字。迄1959年國軍在金門城東郊,距離古崗約1里處炸山採石,發現1座古墓,內有記載魯王生平726字,玄武岩雕刻的「皇明監國魯王壙誌」,才確認為魯王真塚所在。
根據壙誌記載:「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說明魯王朱以海是因為哮喘病發不治,並非如明史稿記載的「魯王以海於明末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沈之海中」指魯王是遭鄭成功令人投入海中淹死的說法,一舉洗刷鄭成功遭到「栽贓」300年的歷史冤屈。
當年,同時出土的文物僅有白磁碗5個、永曆錢3枚,未代王孫薄殮簡葬果真至此?讓人感慨不堪回首故國。當時,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考量古物的專業保存,全部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魯王壙誌從此遠走台灣,與後來遷建於太武山腳的小徑魯王墓分隔兩地。
201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皇明監國魯王壙誌」釐清鄭成功退至東南小島,以台灣為據點反清復明,在台灣明史的研究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提報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成為該館6萬多件文物中,僅有的5件國寶之一。
其實,在魯王壙誌遠走台灣以後,金門縣府與地方人士曾數度想要索回,1994年縣籍立委陳清寶即曾領銜46位立委提案。迄2014年底,陳福海縣長向來訪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長張譽騰建議讓壙誌回到金門展出,重現金門與南明這一段影響國族、台澎發展的重要歷史印記,並帶動金門文化觀光,獲得張譽騰館長的認同與大力支持。
2017年適逢魯王朱以海400歲冥誕,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文化部全力支持下,同意讓國寶返回金門,自當年6月9日至8月30日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進行為期3個月特展。
當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明白表示,魯王壙誌返金後仍將回到國立史博館。但該館已以3D列印1:1大小比例,外觀線條與原作擬真的複製壙誌,提供金門史博館永久展示,協力做好文物遺產保存和教育推廣工作。就專業保存件來說,這是一個兩全其美,最為妥當的處理方式。
1644年,明思宗崇禎在煤山自縊殉國,大明王朝沉淪西山,告別那一個曾經的輝煌年代,其後在遺臣和宗室的擁護下,南明小王朝包括福王、唐王、桂王和魯王相繼建政,在各為其主、各自為政下,諸王之間各有矛盾,都是後世可以檢視和理解。
魯王壙誌的出土是歷史長河中的「國寶」級文物,為大時代標竿人物鄭成功的抗清事蹟,澄清相關的歷史疑點,也在金門蕞爾小島書寫一頁重要史實。金城海濱的延平郡王祠巍然壯觀,矗立浯江溪口遙望大陸的鄭成功雕像,在大海潮來潮往中,因此更讓人發思古幽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