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推動歐亞水獺保育園區 社大培訓志工

發布日期:
記者: 蔡麗玉/金寧報導。
點閱率:263
小水獺志工培訓。(社區大學提供)

小水獺志工培訓。(社區大學提供)

金門社區大學持續深耕地方教育與環境保育,今年與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攜手推動「金門歐亞水獺保育園區:生態復(保)育與觀光共榮計畫」,正式啟動「小水獺志工培訓活動」,為金門生態教育與公民參與揭開新篇章。這項行動象徵金門在「金門學」的延伸中,從文化、人文走向自然環境,展現出地方教育與生態保育結合的實踐力。
 這項計畫由教育部補助、教育處全力支持推動,並由金門社區大學執行辦理,獲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與清華大學金門教育中心協力支援。課程結合生態教育、導覽實務與社區行動,培養具備導覽與保育能力的「金門小水獺守護者」,讓保育精神深入社區、扎根島嶼。計畫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張元杰教授指出,歐亞水獺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之一,目前全島數量不到百隻,屬極度珍稀的保育物種。他表示,此計畫的核心在於透過教育、實作與公民行動,喚起居民對金門生態獨特性與脆弱性的理解。
「金門的水獺保育,不僅是生態議題,更是一種在地知識的展現。這正是金門學的延伸,從文化、人文到自然環境,都是金門精神的一部分。」張元杰說。
 金門社區大學校長李金振表示,社大長期以「學習在地、實踐永續」為教育核心,這次的水獺保育行動,讓金門學的內涵更加完整。透過導覽訓練與實地觀察,學員能辨識水獺足跡與棲地,更能理解金門自然系統與文化的連結。「金門學不只是談歷史與民俗,保育歐亞水獺,同樣是在認識金門。」他強調。
 副校長高登第指出,金門社大將持續整合教育與生態資源,協助學員在實作中培養導覽與保育能力。課程內容涵蓋「水獺生態與保育概論」、「導覽技巧訓練」及「夜間觀察實作」等主題,期望培育出兼具知識與行動力的在地志工,成為金門未來生態教育與導覽的種子力量。
 此次培訓師資陣容堅強,結合生態學術、環境教育與在地保育專業。
焦傳金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主講「歐亞水獺與金門的生態保育」,以學術視角帶領學員了解金門生態系統與水獺行為。
袁守立博士(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講授「水獺生態與棲地觀察」與「全島系統化調查實作」,引導學員進行實地勘察與公民科學紀錄。
陳鳳華總幹事(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主講「志工任務與倫理」,指導學員在保育現場的安全與紀錄規範。
陳筱梅專案經理(友善水獺生態給付輔導團隊)則帶領夜間觀察,實地進入金門濕地辨識足跡與行為紀錄。
另由金門大學植物學者陳西村講師解析「在地自然環境導覽實作」,協助學員從植物與棲地角度認識金門整體生態系。
 金門社大于正浩主任表示,學校近年積極推動「社區共學×公民參與×生態保育」行動計畫,水獺保育正是其中的重要示範。他指出,透過地方教師、居民與青年志工的串連,金門正逐步建立一個「社區共學的生態保育網絡」。「當居民懂得守護棲地,金門的環境品質與觀光價值也會同步提升。」于主任說。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表示,這項計畫培育志工,更在於培養「在地行動者」的責任感與公共素養。教育處長期支持社區大學作為地方知識與公民參與的重要平台,協助課程行政、場地媒合與宣傳推廣,使培訓體系能順利落地。教育處強調,保育歐亞水獺是一項生態責任,更是金門學的重要延伸。金門學的精神在於理解與珍惜島嶼的全部樣貌,從閩南文化、戰地歷史,到自然生態與島嶼生活,都是金門故事的組成。「守護水獺,就是守護金門的自然記憶,也是在延續金門學的深層內涵。」教育處指出。
 展望未來,教育處與社大將持續擴大推動,串聯學校、社區與旅遊業者,讓保育教育從課堂走入生活現場。未來計畫將推動更多跨域合作與導覽據點建置,讓生態觀察結合社區導覽與旅遊體驗,推動「看得見水獺、學得到生態知識」的金門永續願景。
 透過公民參與與環境教育的累積,金門正在培養出一批懂得自然、愛護土地的公民行動者。從保育行動到地方文化,金門的島嶼故事,因「小水獺」而更加生動而完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