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讀湖前聚落 收藏人文記憶
四季走讀以「藏冬」為題。(文化局提供)
湖前聚落。(文化局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推動的「四季走讀」系列活動日前推出114年冬季場,以「藏冬——湖前」為題,帶領民眾走入金湖鎮湖前聚落,以閱讀結合步行導覽方式,從古厝巷弄、宗祠家廟到聚落記憶,重新觸摸這座南海岸小村落的百年人文脈動。文化局表示,本次活動以「閱讀土地」為核心精神,藉由書香、腳步與人際交流,讓參與者在冬日的靜謐氛圍中深入理解湖前的歷史厚度。
此次走讀安排由熟稔地方史的三位導覽老師黃振良、陳炳容、陳成基帶隊,帶領民眾依序踏查湖前碧湖小學舊址、風獅爺、碧湖殿、陳宗炯洋樓、舊金湖鎮公所,以及多處陳氏古厝群,包括陳芳敬古厝(46號)、陳芳坑古厝與宗祠(47~49號)、陳芳窗古厝(57號)、陳芳猷古厝(56號)等。參加者一路從聚落入口走至內側巷弄,透過現場結合文本的導讀方式,逐步理解湖前從農漁聚落到海外拓殖村落的發展脈絡。
文化局長陳榮昌指出,「藏冬——湖前」不只是一場導覽行程,更是一段以書本為引、以空間為頁面的閱讀旅程。「我們希望民眾能從老屋的磚瓦、宗族的故事、工藝的細節中讀懂金門。」他表示,未來文化局將持續推動四季走讀,引領更多民眾走進各鄉鎮聚落,體會島嶼文化景觀的多元與細膩。
湖前位於金湖鎮南海岸、料羅灣東側,是地勢起伏、景致幽靜的傳統聚落,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清代道光年間的陳榮瑞、民國三十八年首任軍派縣長陳玉堂,以及民選第六屆縣長陳福海皆出身於此,使湖前素有「地靈人傑」的稱譽。村名相傳源於聚落北側的「白湖」,因位於湖南而稱「湖前」。
在居民記憶與族譜資料中,湖前陳姓族群自稱「碧湖陳氏」,祖先可追溯至宋末,自河南光州沿海遷徙輾轉至金門,至今已逾八百年。聚落內仍保留多處閩南古厝與宗祠,是研究金門傳統聚落與宗族制度的重要地景。
本次走讀亦聚焦於湖前陳氏家族跨海拓殖的歷史。導覽老師指出,陳聯丕公的五位兒子-芳坑、芳猷、芳窗、芳敬、芳歲,早年以農漁為生。長子芳坑18歲時曾遭惠安海盜擄走,雖平安返家,卻深感家鄉機會有限,遂遠赴新加坡打拚。他在當地與英商合作開辦洋行,從事火鉅廠與木材貿易,並陸續邀請兄弟共同發展。五兄弟在新加坡「紅燈碼頭」一帶事業鼎盛時期,曾擁有高達三分之二地區的產業,成為金門人海外經商史上的重要紀實。
隨著事業成功,陳氏兄弟開始返鄉興建宅邸,於清末至民初期間完成八座閩式古厝與一棟洋樓,並聘請泉州匠師依照他們在新加坡商議的設計回台施工,最終形成今日湖前聚落中風格精緻、層次豐富的建築群。
其中,陳氏古厝群於2016年被指定為金門縣定古蹟,因其保存完整、稀少性高,兼具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更展現清末至民初金門人融合閩南工法與南洋經驗的營建技術特色。陳芳窗古厝(57號)以石材、磚砌、雕刻與交趾燒工藝著稱,被視為地方工藝代表作;陳芳猷古厝(56號)則保留罕見的祖龕,更具研究價值。
在此次走讀行程中,參與者能近距離觀察古厝的屋脊剪黏、木作梁架、石構基座,也能在導覽敘事中理解陳氏家族如何在時代浪潮下走向大海,再回到故鄉,以建築與信仰體系刻畫家族的精神與足跡。
文化局表示,「四季走讀」自推動以來深受民眾喜愛,未來將持續以聚落為舞台、以閱讀為方法,讓更多人走進金門的文化風景之中,理解這座島嶼在戰地歲月之外更深層的生活記憶與文化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