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宅裡的一盞暖光 陳璽尹弦.間無擴音演出湧入滿座聽眾

發布日期:
記者: 蔡麗玉/金城報導。
點閱率:57
字型大小:
陳璽尹《弦.間》獨奏音樂會。(蔡麗玉攝)

陳璽尹《弦.間》獨奏音樂會。(蔡麗玉攝)

近日,在歐厝聚落的一座百年洋樓,悄然化為一間氣息溫潤的琵琶音樂廳。青年琵琶演奏家陳璽尹於莿桐洋樓(順天洋樓)舉行返鄉獨奏會《弦.間》,以無擴音的方式呈現琵琶最細膩、最原始的聲響。這場不售門票的演出,吸引金城鎮鎮長李誠智、鎮代會主席郭永隆、鎮代表蔡宗儒及多位藝文人士到場聆賞,在溫暖而不設防的氛圍中,國樂與老空間展開了一場跨越百年的深度對話。
與一般在文化局、社福館的大型舞台不同,《弦.間》刻意選在建於1918年的莿桐洋樓舉行。這棟具有金門僑鄉歷史記憶的老屋,以斑駁卻溫厚的牆面、木梁與磚拱迎接聽眾。陳璽尹表示,選擇在洋樓演奏,是她心中醞釀多年的願望「在這樣的空間裡,琵琶的聲音像是回到家裡。」在沒有任何擴音設備的距離裡,輪指、掃弦與細微顫音都彷彿近在耳畔,使得整場演出宛如在聽者的客廳裡緩緩展開。
本次獨奏曲目橫跨武曲、文曲與戲曲素材,共四首作品,各具鮮明氣象,氣勢磅礡的《霸王卸甲》、高遠清麗的《月兒高》、色彩流動如畫的《飛花點翠》,以及富含民間敘事的《陳杏元和番》。從鐵馬金戈的歷史氣勢,到月光如水的幽靜;從花影飄飛的流麗筆觸,到人物命運的民間敘事,每首樂曲宛如一幅音樂長卷,象徵陳璽尹不同階段的心境與藝術形貌。
在距離觀眾不到一臂的洋樓客廳裡,木質琵琶與百年空間交織共鳴,聲音於梁柱之間輾轉回盪。許多聽眾形容,這是一場「與演奏者毫無距離」的音樂會,在毫不拘束的氣氛裡,感受到琵琶音律中蘊藏的古典美感,彷彿在時光中慢慢穿行。
出生於金門、畢業於北藝大傳統音樂系的陳璽尹,自七歲與琵琶結緣,至今已堅持十七年。她坦言,一開始想學琵琶只是因「覺得彈琵琶的女孩都很漂亮」,但真正走上音樂之路後,才深知其難度之高「如果連琵琶都能克服,人生的難題也就沒那麼可怕了。」她說,國中決定報考音樂系後,才開始每天至少兩小時的高強度練習。由於金門音樂資源有限,她每週需往返台北上課,飛機、琴盒、行李箱成了青春歲月中最鮮明的日常。這段奔波的路程雖艱辛,卻奠定她紮實而穩定的演奏底蘊。
陳璽尹也多次提到父母的支持,在面對龐大的學費與生活壓力時,父母始終選擇站在她夢想的那一端。「如果沒有家人,我不會站在今天的舞台上。」她說,這場返鄉演出,也象徵她對家鄉與家人的一份深深致意。
舞台上的光芒與舞台下的沉穩,讓陳璽尹不只被形容為金門藝文界的「明日之星」,更像是一位已然成熟、穩健的新世代藝術力量。除了演奏受到矚目外,金門鄉親對她的另一項深刻印象,來自她在各式藝文活動中展現的主持魅力。為了每一次完美的登台,她經常在台北與金門之間往返,無論是節目敘事、現場節奏掌控,或與觀眾的自然互動,都呈現出專業而細膩的舞台感。
陳璽尹笑說,主持與演奏看似不同,實則都屬於藝術的一種語言。「每一次上台、每一次退場,都像是在與藝術一起呼吸。」她以這份敏銳與感性穿梭於角色之間,也讓人看見,這位被稱為「明日之星」的青年,光芒早已不再只是期待,而是如此明確、如此堅定。
百年洋樓的午後,用一把琵琶把文化放回生活,這場在歷史建物中的演出,展現國樂之美,串起「空間、音樂、土地」三者的連結。莿桐洋樓百年來見證著金門的風潮與聚落變遷,如今也見證一位青年返鄉,用音樂回應土地與記憶的那份溫度。
演出尾聲,午後陽光斜照進洋樓,木椅、斑駁牆面與琵琶聲交疊成一幅靜謐畫面。
在這場看似簡單卻餘韻深長的返鄉演奏中,傳統樂器的古典韻味,在老洋樓的空氣裡被重新喚醒,也在金門冬日午後的風裡輕輕流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