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213年「台閩第一坊」應獲得更多尊重和保護
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有「台閩第一坊」之譽的邱良功母節孝坊進行新一波清潔維護工程。(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國定古蹟之一,有「台閩第一坊」之譽的邱良功母節孝坊自本月18日起進行為期九天的清潔維護工程。這是該國家級歷史文物自2018年以來,再一次的相關維護工程,備受各方矚目。
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的邱母節孝坊,是朝廷旌表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之母許氏守節28年,茹苦含辛培育獨子成為國家棟梁,奮勇殲滅海寇綏靖地方,讓閩浙沿海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卓越功績堪為表率而賜銀建造,四柱三間三層的結構至今屹立不搖,一直是金門主要景點之一。
這座建築氣勢宏偉,走過兩岸烽火的石坊,軍管時期即列入重點保護,縣府曾於1999年進行解嚴後首次的大規模清洗,迄2018年時任縣文化局長呂坤和任內,再執行新一波清潔維護工程,當時還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下,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團隊負責執行作業,前後27天才全部完成。
台南藝大的專業維護頗獲好評,包括清潔前先以高規格檢測儀器評估現況,並以軟毛刷搭配國際認證的專用石材清潔藥劑,再使用可控制最低水量的電動噴霧機清洗,同時引流汙水沿柱體集中流至地面後,再用養生膠帶和吸水布吸附汙水,將對周邊商家和行人的影響減至最低。
台南藝大工作團隊還在石材表面增設「防鳥棒」,用以干擾飛禽停棲帶來排遺問題,並採用「奈米級」防汙潑水藥劑,避免汙染物快速附著於坊體,確保以青斗石構築的石坊可以維持潔淨面貌。
施工團隊在清潔過程中,也發現因為自然風化及路過車輛碰撞震動,部分石構件有位移、脫榫現象,因此也增設監測玻璃片,可於牌坊出現較大移動,導致監測玻璃斷裂時,即時掌握結構潛在危險,並事先做好防範工作。
此次清潔維護工程委託堇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執行,包括最基本的坊體清潔以及坊體加固、防護層施作工程在內。工作新團隊自9月起即展開前期調查和試驗工作,將採用石材專用清潔劑及濕敷工法清除油汙與斑痕,並在完成清潔後施作保護層,以提升坊體耐候性與延緩汙染進程。
縣文化局強調,這項工程以「最小干預」與「最大尊重」兩大原則,透過科學檢測、藥劑試驗與專業清潔,做到兼顧歷史真實與結構安全,讓已有213年歷史,做為文化地標的大石坊獲得最完善的保護。
確實,這座石坊矗立人來人往的街區,除了自然風雨汙損外,也因商攤雲集而出現坊體黑汙、黃斑與生物附著等劣化現象。但更讓人憂心的是車輛穿梭來去,帶來可能碰撞坊體,導致坊體受損,甚至位移的問題。
這不是杞人憂天,台灣地區古蹟即有遭車輛撞損的紀錄。例如1875年興建,同為國定古蹟的屏東「恆春古城」城門常遭汽、機車衝撞,2017年即曾發生貨車卡住西門,2022再發生露營車擦撞西門紅磚,磚壁出現大片刮傷,肇事者遭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提告請求損害賠償,法院依文化部文資局的估算,最後判賠修復費用170萬9026元。
這些古建築的洞門和開間原始設計僅是讓人、馬、牛,以及人力手推車通行而已,如今汽、機車等動力車輛的出入,相對帶來更高的損害可能性。因此,2025年九月「恆春古城」西門再遭一輛小貨車擦撞導致磚塊掉落,引起文化團體關注和抨擊後,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即表示,未來考慮禁止四輪車輛通過城門。
金門地區相對台灣較少地震發生,但邱母節孝坊也難免於這種自然破壞,更何況2008年大雨造成石坊周遭石板條隆起,坊下大排水流湍急,更讓人憂心它的基礎性潛在危機。
兩百餘年的國定古蹟書寫豐沛的人文歷史,也是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確保這座穿越時空的石坊不受人為破壞,中央和地方文化單位要妥善保護外,地方鄉親和遊客也有一分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