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以數位典藏庶民美學 文管所展出島嶼先民的記憶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84
文管所展出《島嶼先民的記憶│數位典藏教育展》。(該所提供)

文管所展出《島嶼先民的記憶│數位典藏教育展》。(該所提供)

文管所展出《島嶼先民的記憶│數位典藏教育展》。(該所提供)

文管所展出《島嶼先民的記憶│數位典藏教育展》。(該所提供)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於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第二展覽館,展出全新的《島嶼先民的記憶│數位典藏教育展》,昨日(11\25)由所長盧根陣親自為第一梯到訪的中正國小學子導覽解說。配合展覽辦理「觀展回饋問卷」抽獎,即日起至114年12月22日止,歡迎民眾踴躍參與,永續傳遞《島嶼先民的記憶》。
盧根陣為師生介紹此次展覽內容。該展覽為金門縣文化園區博藝館前置儲藏室收集的文物整飭調查研究與展示計畫,以文物整飭、盤點造冊與數位化成果為核心,透過教育性與互動性的策展手法,期勾勒金門文化資產在全球化與科技浪潮中邁向動態再詮釋的文化新路徑。全案由祐鴻空間資訊有限公司受託承辦。
該展覽源於博藝館儲藏室約六百件餘件文物的全面整飭與盤點工作。文管所指出,這批物件多數來自主動搶救金門頹屋整治的文物與地方民眾捐贈,類型橫跨家具、竹籃、建築構件、宗教器物、農具等常民文物。承載著島民在風沙、戰地與遷徙中形成的生活智慧、情感連結與地方技藝。其記憶痕跡反映閩南工藝、僑鄉文化與庶民生活的延續與變遷,也構成跨越世代與地域的文化語彙。
經過團隊依循文物整飭流程執行分類、除塵、丈量、秤重、攝影與現況記錄,逐件建立文物「身分檔案」,再依循《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文物典藏作業要點》,於今年114年分期召開「博藝館文物初審」作業、兩場「文物審議分級會議」。會議由文化部、文資局等指導,所長盧根陣擔任召集人,邀集台金相關專家學者,其中包括文史工作者林金榮、楊天厚,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組長陳靜寬,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研究員鄭明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江柏煒以及鴻禧美術館館長廖桂英等共同進行文物審議、分級確認其文物收藏身分價值級別,其成果也是構築後續展示、研究與教育推廣的重要基礎。
展覽以「島嶼先民的記憶」為策展主軸,用多元數位典藏應用方式重新串接這些散落於生活中的文化線索。現場設置文物整飭流程展示、數位典藏應用示例、光影文物投影、3D影像互動操作,以及3D列印模型與原件對照等多元展件,使文物得以在科技輔助下重現形制紋理與工藝細節,能藉以引導觀眾從多角度理解文物背後的專業處理程序與文化意義,透過互動設備深入理解典藏背後的專業技術與文化意義突破傳統靜態展示框架。
文管所也指出,《島嶼先民的記憶│數位典藏教育展》不僅呈現文物盤點成果,更以教育為核心,展現跨世代、跨領域的文化行動。展覽強調從生活器物重新閱讀地方文化,使庶民物件成為文化敘事起點;透過科技挖掘文化深度,讓3D掃描、影像紀錄與數據建檔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保存工具;並以近用平權理念設計參與流程,使不同年齡層皆能以自身方式進入金門的文化記憶。
此外,希冀透過此次的整飭、建檔與展示,讓早期常民生活文物在科技光影下重新發聲,使庶民美學不再被封存,而是以數位典藏形式持續延展,成為能夠與未來對話的文化網絡—一座跨越世代、永續傳遞的《島嶼先民的記憶》。
而配合展覽,文管所推出「觀展回饋問卷」抽獎活動,即日起至114年12月22日止,民眾凡參觀並填寫問卷及送出即可參加抽獎。每組帳號限參加一次。活動將以電腦隨機方式抽出中獎者,並於通知日起一個月內完成領獎程序;活動亦將依相關法令與主辦單位規範辦理,如遇不可抗力因素,主辦單位得調整或終止活動,並以公告為準,參與者所提供資料僅供活動聯繫及統計分析使用,並遵循個資法進行保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