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資產修復推廣工作坊在張文帝洋樓辦成果展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112
文化局辦理「金門縣文化資產修復推廣工作坊成果展」。(陳麗妤攝)

文化局辦理「金門縣文化資產修復推廣工作坊成果展」。(陳麗妤攝)

金門縣文化局26日起,於張文帝洋樓辦理「金門縣文化資產修復推廣工作坊成果展」,陳列洗石子杯墊、泥塑翻模風獅爺、木工榫卯、鑿花等精彩作品,文化部文資局局長陳濟民、文化局局長陳榮昌等也到場,了解工作坊的推動成果,並與現場在體驗泥塑翻模的幼生互動。陳濟民表示,透過工作坊讓民眾、學生,在實作體驗中,認識家鄉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欣賞各類工藝之美,是文資教育重要的起點,也助益文化資產意識之扎根和提昇!
坐落於沙美大菜宅的「張文帝洋樓」,是金門僑匯建築代表作之一。創建者張文帝,其父親張珪祥,清光緒26年(1900)赴南洋發展,於1916年將張文帝兄弟帶往馬來西亞,其後父子齊心合力,創立「瑞祥」商號並且經商成功致富。1933年張文帝返金,欲興建房屋給父母返鄉居住,親自監工,歷經兩年完工,為使二位長輩能夠頤養天年,在整體結構、材料,到細部裝飾都十分考究。
洋樓落成後,因時局動蕩不安,張文帝回僑居地,其父母也未回到金門居住。由於洋樓因握有制高點,曾作為日軍攻佔金門的指揮所;在國軍進駐期間曾作為鼠疫防治處,而較為鄉親所熟知的則是憲兵隊。金門戰地政務解除後,國軍徹離。國軍進駐前、後,多次由其宗親居住。張文帝家族雖多次返金,但並未實際居住在洋樓內。洋樓於1998年張文帝女張惠英委由沙美基督長老教會代管。民國2016年張惠英將洋樓捐贈予金門縣,同年縣長陳福海也親赴南洋致謝。2019年委由金門縣文化獎得主沈富春匠師進行修復及再利用工程,並順利於2022年修復竣工。張文帝洋樓修復除了受到文化部文資局的經費補助外,也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支持下,辦理多次匠藝和文化推廣活動,邀請民眾、學童走進洋樓,貼近洋樓的修復現場,讓各界重新認識這棟洋樓的價值及其背後的故事。張文帝洋樓的修復案,也於2023年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獎。
洋樓歷經3年修復後除了開放入內參觀,也作為金沙鎮圖書館臨時場館,並曾辦理攝影、音樂會、傀儡戲、糊紙工藝、大木結構展覽等活動,讓外界更加了解文化資產得以保存迄今的價值和意義。而文化局於今(114)年也於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辦理一系列「金門縣文化資產修復推廣工作坊」,讓參與學員更深刻地解讀金門傳統建築的文化內涵。
同時,為呼應縣長倡議之「扎根零歲」政策,邀請三所學校的學生走進洋樓,親眼觀察、親手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從紅磚、木雕到泥塑等匠藝脈絡,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此外,也透過一般民眾之體驗場次,邀請各類工藝匠師到場進行技藝之傳授,包括有花磚彩繪、泥塑、木作榫卯、「鑿花技藝」等。這一系列工作坊活動總計14場,總計約有313人次參加,並於11月25日起辦理成果展。
金門縣文化局舉辦文資修復推廣工作坊成果展,於25日下午3時30分許登場,金門縣傳統匠師學會理事長陳成基、金門縣社區規劃師協會理事長許丕肯、金沙國小幼兒園松鼠班師生,以及文化部文資局局長陳濟民、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等到場參與,首先透過介紹了解系列工作坊之內容,也再次的參觀張文帝洋樓,了解建築修復後活化再利用情形,並與現場幼生互動。
文化部文資局局長陳濟民表示,張文帝洋樓不只承載著先賢的足跡、規劃與創業的艱辛,亦歷經了金門多次重要的歷史事件(日軍佔領、國軍駐用等)。因此,洋樓除了融合中、西元素的花磚、泥塑,亦留下防禦用的鐵花窗、窗或槍孔等,也是民眾、學童認識家鄉歷史的很好入門。尤其,文化局藉由一系列工作坊,讓民眾和學子走進洋樓,透過實作體驗認識各類工藝之美,例如洋樓泥塑之意涵,風獅爺在常民信仰中之重要精神,這些都是文資教育的重要起點,也有助益於文化資產意識之扎根和提昇。
文化局局長陳榮昌也表示,首先要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期對金門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支持。尤其,張文帝洋樓之修復,文化資產局即投入新臺幣4,140萬元的預算,目前由文化局管理,以推動保存金門珍貴文化資產。
而文化局為活化張文帝洋樓等文化資產,並落實文資保護觀念工作,也持續在文資局的經費支持下,陸續在張文帝洋樓、董允耀洋樓,舉辦文化資產修復工作坊活動,共辦理14場次工藝工作坊,其中有七場次走入校園,包含三鄉鎮五小學、幼兒園,期藉以落實陳縣長扎根零歲政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