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成、謝綺文駐縣成果展 以藝術語言重構浯島文化
文化局頒發期滿證書予駐縣藝術家羅宇成。 (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頒發期滿證書予駐縣藝術家謝綺文。 (文化局提供)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2025年下半年駐縣藝術家計畫」已順利劃下句點。歷經近四個月的駐縣創作與交流,兩位藝術家:羅宇成與謝綺文,分別以水彩與膠彩為語彙,從金門的人文風土、歷史記憶與建築肌理出發,呈現出融合島嶼精神與藝術思考的成果展,展現創作者對土地的深刻體悟與獨特詮釋。
文化局並於成果發表會上頒發期滿證書,肯定兩位藝術家以創作行動深化金門文化底蘊的卓越表現。
文化局指出,「駐縣藝術家計畫」旨在鼓勵藝術家深入地方、貼近生活,以藝術視角觀察金門的自然景觀、歷史人文與居民情感,進而以作品回應土地與時代的對話。兩位駐縣藝術家以敏銳的觀察與真摯的創作語言,帶領觀者重新認識這座島嶼的多重樣貌,使藝術成為美感的展現,更是連結人與土地、記憶與時間的重要橋樑。
羅宇成:以水彩筆觸描繪金門風土與精神守護
羅宇成以「畫說金門」為題,展出多幅以風獅爺、古厝聚落與海岸景觀為主題的水彩創作。他以細膩筆觸捕捉紅磚古厝的歲月層次與巷弄光影,並以柔和色彩詮釋島嶼的靜謐與溫度。
畫面中,風獅爺的堅毅身影成為守護土地的精神象徵,傳達金門人歷經戰火與風霜仍不屈的生命意志。
羅宇成表示,駐縣期間的創作是一次與土地的深層交流。他說:「每一道筆觸都蘊含對金門的敬意與感動。風獅爺不只是地景符號,更代表這座島嶼的信念與力量。透過水彩的流動性,我試著捕捉時間的溫度與記憶的呼吸。」
他的作品以詩意視角凝視地方日常,讓觀者在畫面中感受歷史的靜默與自然的呼吸。
謝綺文:以膠彩視覺回應時間裂縫的生命之美
膠彩藝術家謝綺文則以《身體填縫計畫》為題,從金門花崗岩建築的裂縫與孔洞汲取靈感,將建築肌理轉化為象徵生命韌性的藝術語彙。
她以膠彩與水墨層層疊染的筆法,呈現牆體紋理與歲月痕跡,在光影交錯中營造出既抽象又具象的感性張力。
謝綺文指出:「金門建築的傷痕,就像人的肌膚,記錄著時間與生命的故事。透過創作,我希望讓這些痕跡被重新理解,成為記憶與希望的象徵。」
她的作品重構建築的質地,映照出島嶼在歷史創痛與文化再生之間的韌性,讓觀者從破壞與修補的過程中,看見生命轉化的力量。
文化局表示,此次駐縣計畫的結束並非藝術實踐的終點,而是一段新創作旅程的起點。羅宇成與謝綺文以各自的創作語言,詮釋「藝術與土地共生」的精神,讓金門的文化風景被重新觀看與想像,也讓更多在地居民透過藝術活動,理解自身文化的獨特價值。
文化局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駐縣藝術家計畫」,邀請更多創作者以金門為靈感駐地創作,期望透過藝術介入社區與生活,使金門的文化記憶持續被書寫與傳遞,讓這座島嶼的風景,不單是留在畫布上,更深植人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