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金沙道上〉看八次才發現是恙蟲病
■英坑一名婦人身上出現像粉刺(青春痘)的焦痂,進出診所和醫院八趟,經過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被醫師診斷出是恙蟲病,讓左鄰右舍覺得不可思議。 這名婦人表示,剛開始,她的肩上出現像是「挑仔籽」(青春痘)的東西,去金城看了皮膚科,醫師(開業醫)說不是恙蟲病,是「生丁」,還說拿藥服用後,兩三天就會好。 後來,婦人開始發燒,就到山外的醫院看病,從皮膚科看到外科再看到內科,醫師都說不是恙蟲病。 內科還說是睡眠不足,心情壓力大,並開了藥。婦人認為是安眠藥,沒有吃,只覺得很不舒服,剛好丈夫也要看醫生,就一起去。 經病人自己要求要吊點滴,要抽血檢查,醫師才照病患的要求做,結果發現,婦人果然是恙蟲病,肝部已經受到感染,於是才讓病人住院。 ■何厝一位木匠摔傷骨折,到院就醫,但四個月當中,每月換一位一醫師。 木匠跌傷後,由第一位醫師為他治療,他一直覺得不適,每周回去復診。第二個月,換了一位醫師,看了他的傷勢說:還好。第三個月,又換了一個醫師,並對木匠說:你不要來得那麼頻繁,這樣會浪費醫療資源。第四個月,第四個醫師說為他做細菌培養,並叫他不要頻頻回診。 木匠被嫌,只好改別的醫院看診。經三位醫師會診後,發現骨頭已被病菌入侵,要他趕快到臺灣就醫。榮總則檢查出是骨髓炎,幫他動了兩次手術(至少六個月才康復)。 木匠的慘痛經驗,是在署立醫院成立以前。他當時就希望金門能有長期駐診的醫師,因為如果一換再換,很可能忽略病患的需要。不過,他的心願,似乎沒有實現,因為現在到處都有醫生流動太頻繁的抱怨。
-
追憶八二三砲戰當天與死神拔河董國忠快遞
「就是這個洞」! 現年七十歲的蔡金魚,指著屋旁的石頭洞說,這就是「八二三砲戰」時,全家躲砲彈的防空洞。洞口已被水泥敷平,成為新樓房的一角,在繁雜的紅塵俗事壓擠下,「八二三」的記憶,逐漸遠颺。 八二三砲戰時,二十一歲的蔡金魚剛生完大女兒,抱著未滿月的女兒踉蹌躲砲彈,讓她永遠難忘。 出生瓊林的蔡金魚,三歲時母親便已去世,十六歲時嫁給古崗人董國忠。八二三砲戰發生那天,由於古崗是國軍重砲所在地,所以被炸得相當嚴重。 那時,任職軍郵局的丈夫尚未返家,她扶著婆婆,手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大女兒,一路踉蹌地跑到村子祖厝旁的石洞躲避。她還記得,因為洞小,耐不住砲火的石壁,頻頻掉落塵土,蔡金魚都是以自身擋住洞口,護衛幼兒。 蔡金魚記得,村子裡還有即將臨盆村婦,就在洞裡分娩。而古崗村郊附近的砲兵弟兄最可憐,部隊弟兄冒著烽火,連夜趕做防空洞、疊沙包,結果砲彈一來,許多人不幸被炸死。 因為砲彈猛烈,丈夫董國忠特別要來炸藥,將住家旁的大石頭炸成一個簡易的防空洞。一家人鎮日躲在洞中,戰火停歇時,才爬出洞口,張羅家人的三餐。 任職山外軍郵局當郵差的董國忠,回憶那天傍晚砲戰爆發時的狀況,他表示,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五點十幾分,他搭金防部連絡組的便車到金城,連絡組是金防部下設的翻譯單位,共有十多位翻譯官擔任美軍翻譯工作,車子一路駛至中央公路,當時,中央公路剛做好,但路沿尚未完工,突然間,砲聲大作,漫天烽火,他與連絡組的軍官趕緊跳車,躲入公路旁的溝中,一直躲到天黑,大約晚上七點多,連絡組的軍官擔心再耗下去,會誤了正事,只好抱歉地說,各人走各人的。 董國忠表示,他獨自一人,且走且躲,來到下堡金西師一帶,原想向村民借腳踏車,不過,大部分的人家早已關門躲避砲彈,他還看到有一戶人家,新嫁娘返回娘家做客,卻不幸被砲彈波及喪生。 到達金城時,原本想向金城郵局同事借腳踏車,但因砲火猛烈,同事不同意他隻身騎車回古崗,怕有危險,不過,董國忠不放心家中寡母妻兒,還是趁著砲火時斷時續空檔,返回古崗,大約凌晨三點,才徒步走回古崗家裡。 隔天,董國忠仍然照常上班,因交通工具中斷,他沿路招攔便車,才得以抵達山外軍郵局。 原本家裡沒有防空洞,九月五日時,由於古崗村有一家被炸死六人,家人擔心害怕,董國忠才在家旁著手挖掘防空洞,以防不測。 董國忠是於八二三砲戰前二年,也就是民國四十五年考入郵局工作,負責金防部等處郵件。以往他都是騎腳踏車到金城模範街,再到今天的金城郵局旁搭公車上班。那時,金門只有二輛公車,他們郵差都可免費搭乘,也因為負責金防部郵件遞送,因此,只要在路邊招手,都可搭軍隊便車。 八二三砲戰期間,沒有交通工具可上下班,董國忠只好走路或搭部隊便車,地區阿兵哥看到著綠色制服的他,都會主動停下來載上一程。每次將信件送至各碉堡、坑道,阿兵哥們都會蜂擁而出,有的還會將他抬起,高喊「郵差萬歲」,除了送信,他也會幫阿兵哥們帶郵票、寄錢寄信,因此,部隊弟兄都稱他是「軍中維他命」。 八二三戰後,國防部也以他冒險犯難、服務三軍的英勇精神,頒贈光華乙種二等獎章一座。 「砲戰期間送信不害怕嗎」?董國忠搖搖頭,他表示,當時能有一份工作就很慶幸,而且一個月薪水二千多元,這種收入在鄉下很好過,他只知道要好好把握、認真做事,遇到砲火便找地方掩護,對於斷續的砲火,根本不覺得恐懼害怕。
-
追憶八二三砲戰當天未及披嫁衣董彩娥走婚
八二三砲戰當天,你在那? 有人倉皇出嫁、避難台灣;有人摸黑躲避、投宿同學家;有人為求安居樂業,由大陸渡海來金,仍然躲不過戰禍的宿命,談起八二三,許多人搖頭嘆息,不忍回顧。 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砲戰」,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爆發。當天傍晚,共軍集中各型火砲三百四十二門,向金門地區作地毯式射擊,兩個小時內,共向金門島連續發射五萬七千五百餘發砲彈。 在為期四十四天的砲戰期間,金門島上落彈近五十萬發,平均每一平方公里落彈三千一百多發,相當於每平方公尺土地落彈四發,每一寸土地幾乎都被翻起,慘烈狀況,無法想像。 談起八二三戰役,董彩娥一家人又害怕、又覺得好笑,由於當時正論及婚嫁,董彩娥是在砲火下、倉皇中,未及穿上新娘服,就跟著夫家逃難到台灣。 三十年次的董彩娥,家住古崗,民國四十七年,十七歲的她,正論及婚事,即將許配給丈夫林招,偏偏遇到八二三戰役,才會演出這場「跟人跑」的趣事。 由於古崗當年設有多處重砲基地,成為共軍砲擊重點,因此,古崗村遭受到的砲火相當猛烈。 戰火稍歇後,夫家急著遷台避難,為了趕緊迎娶,沒有轎子,也沒有捧花,夫家拿來定親的豬肉,交給董彩娥母親後,便急著拉人走。董彩娥來不及做新嫁衣,只好穿著小姑帶來的衣服,就跟著夫家一家人避難到台灣。 赴台後,租住在中壢,民國四十九年,生下長子,特別命名為「金台」,以紀念這段台金因緣。民國五十二年,因為實在不習慣台灣生活,才又舉家遷回金門。 而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發生的那天,在料羅漁會工作的陳賢才十九歲,他記得當天下午下班後,他照例騎著腳踏車要回沙美,騎到中蘭時,突然砲聲大作,接著便是漫天烽火,他趕緊就地躲藏,直到天色全暗後,砲火才暫時中斷,原本想摸黑回家,但又怕中途再遇砲火,正猶豫時,巧遇家住瓊林的國中同學,便暫時借住他家,隔天才回家。 他回憶表示,當時各家戶鮮少有防空洞,為躲砲火,都是在家裡用木板隔成小空間,上面鋪上海蚵殼,能不能擋得住中共猛烈砲火?只有老天知道。 現年八十二歲,兒子以販賣切仔麵聞名的陳見官,當年為求安居樂業,特別從福州渡海來金,沒想到還是躲不過戰禍的宿命。 八二三砲戰時,陳見官正在東門總兵署對面的中山台(現已拆除)經營小吃。他形容當時大家遇到這麼猛烈的砲火,都嚇得「皮皮銼」。 陳見官是於日本軍登陸金門,也就是民國二十四、五年間,與父母從福州來金,他指出,因為親戚在金門縣政府做主任秘書,所以一家人跟著過來,做些小生意。 陳見官說,總兵署前面,原本有個中山台,常可見軍隊在那開會或演戲,十分熱鬧。 砲戰發生時,他也顧不得關門,趕緊找個地方躲避,因為當時家戶沒有築防空洞的習慣,所以都是因陋就簡,驚險萬分,八二三砲戰之後,民眾才開始挖掘防空洞。陳見官表示,砲戰後,百姓很可憐,根本無處討生活,物價也十分昂貴,有一次,為了僱人到料羅抬食米,還花了他好幾兩金子。 陳見官也憶起許多台灣兵被砲彈打死的慘狀。那時,太武山有個公墓連,專門負責焚燒戰死的屍體,阿兵哥用麻紗將成堆的屍體裹住,再運到太武山公墓焚燒,景況相當淒慘,讓經歷過戰役的陳見官,不忍回顧過往。
-
823參戰者或遺族未受到應有照顧台籍參戰充員不勝唏噓
光榮已經過去,就養才有未來?八二三戰役的臺籍參戰充員,自嘆為國家出生入死,不如在二二八「喊殺喊打」!他們現在要的是政府的實質照顧。 早知如此 當年輸了算了 八二三戰役四十八周年公祭典禮昨天在太武山忠烈祠舉行,參加這項緬懷忠烈的儀式後,一些臺籍老兵認為不堪回首,多說無益。有人說邀請他們到金門,只是抹一下嘴而已,於事無補。有一位臺南縣老兵說出氣話:早知如此,當年輸了算了! 當年的臺籍參戰者(充員;一年二個月義務役),現在已有六、七十歲或更老;他們要求比照大陸來的兵(職業軍人),也能獲得就養(每月一萬三千多元);遺族則補償三百萬元。 這次參加公祭的老兵有兩批,一批是各縣市的代表,約七十多人;一批則是臺南縣的代表,是陳水扁總統的同鄉。 雖然有一些老兵忿忿不平,不提過去,只想未來,但還是有一些老兵願意回憶當時的一些情景。 總統到場 參加總是好事 八二三期間服務於海軍的黃向榮,去年曾到金門參加公祭,今年又來。他認為總統到場參加,表示對八二三有認知,是一件好事。 同樣服役於海軍軍艦的廖信奇,當年在船上與另一艘軍艦相會,第二天就聽到另一艘軍艦被擊沈的消息::::。 當年在古寧頭服役的洪榮成表示,臺籍的兵原本沒有作戰的經驗,比較緊張。當八二三開打時,他們休假逛街回營,才剛洗完澡;一開始還以為是四二砲演習,那裡知道是戰爭。在他戍守的地方,中共轟了很多之後,仍不見砲兵還擊,後來可能是因為老百姓的房子被打爛了,才決定還擊。(當年的反砲戰須由金防部司令官下令,但因通訊中斷,在第一時間還擊的部隊都是冒著敵前抗命的大罪進行反擊,有人卻因此立下大功) 洪榮成表示,砲戰期間,他們是白天睡覺,晚上做工,還得到料羅灣運貨。港口被砲火打得亂七八糟,有人肚破腸流::::。 當年若沒有台籍兵 可能更慘 他表示,當年若沒有台籍兵,戰爭的損失可能更加慘重。政府照顧二二八受難者,卻沒有照顧八二三老兵,讓人覺得不平。 一位名叫賴長的老兵表示,他原本應該在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從金門退役,而且已經把槍彈、鋼盔等裝備繳回去了,卻因為戰爭開打,多留了四十四天,十月六日才回臺灣。 在戰爭期間,有人輪休,卻連續因為颱風和警報,不能成行;回到碉堡,卻被炸死,他們只好把骨灰捧回去臺灣。 賴長當年服役於四十一師,第一二一團,隸團部通訊排,負責查線的工作。有一次,他和新兵一起工作,聽到砲聲,便趕快找掩蔽;新兵當時還愣愣的,沒想到躲,還好一起逃過一劫。 政府的照顧不應有排富條款 老兵張合順(臺南縣八二三戰友會理事長)、羅朝懷(南投縣)、遺族李茶山、曾江水、曾奎輔、曾萱等,認為八二三參戰者或遺族,應該受到政府的照顧,而且不應該有「排富條款」的限制。
-
金門代表隊前進泰國參加國際少年運動會
2006年國際少年運動會,八月二十五日將在泰國曼谷開幕後,展開比賽。金門縣受行政院體委會推薦,經組成二十四人代表隊,於昨日啟程出發前往泰國。其中,十七位選手將參加田徑、跆拳道、桌球三項比賽,與來自全世界各國八十二支隊伍同場競技。
為加強金門少年體育競技活動能力,拓展青少年寬廣國際觀,累積金門縣少年運動團隊比賽經驗,提高運動水平,金門縣代表隊繼2002年參加在台北市舉辦的第三十五屆國際少年運動會後,今年和台北市同獲行政院體委會推薦,第二度組隊參加國際少年運動會。
2006年國際少年運動會,八月二十五日在泰國曼谷舉行開幕,隨即展開一連四天的比賽賽程。金門縣代表隊一行二十四人,並由金門縣長李炷烽擔任領隊,於昨日赴台並取道赴泰國參賽,將於二十四日參加領隊會議,二十五日參加開幕活動,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由選手參賽,並參加二十八日傍晚閉幕活動後,於八月二十九日返回台灣、再回返金門。
金門縣代表隊成員,城市代表領隊|金門縣長李炷烽;團長|教育局長李再杭;翻譯|李金塔。跆拳道教練|李錫添、田徑教練|黃鎮平、周清曜、桌球教練|翁炳義;參加選手有:傅俞維(金城國中,參加桌球比賽)、李冠蓉(金城國中,參加桌球比賽)、翁典揚(金湖國中,參加桌球比賽)、楊芸(金湖國中,參加桌球比賽)、張瑋(金城國中,參加跆拳道比賽)、周彥廷(金門高中,參加跆拳道比賽)、文捷(金城國中,參加跆拳道比賽)、黃俊軒(金門農工職校,參加鉛球比賽)、蔡欣雅(金城國中,參加田徑八百公尺、四百公尺接力)、陳穎瑩(金城國中,參加田徑二百公尺、四百公尺接力)、董毓婷(金城國中,參加田徑跳遠比賽)、翁曉勤(桃園農工,參加田徑一千五百公尺比賽)、林佳宏(新竹私立東泰高中,參加田徑跳高比賽)、楊家欣(金寧中小學,參加田徑跳高比賽)、林孟儒(烈嶼國中,參加田徑一百公尺、四百公尺接力)、林宜蓁(嘉義協志高中,參加田徑跳遠、四百公尺接力)、楊濬倫(金城國中,參加田徑二百公尺比賽)。
代表隊在泰國活動期間,部分食宿由大會安排接待。有關比賽場地方面,桌球比賽在泰國國家體育館舉行,田徑比賽在曼谷青年中心舉辦,跆拳道比賽則在泰國國家體育館展開。而這次國際少年運動會,全部參加隊伍共有來自全世界各國八十三支隊伍參賽。
而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為拓展我國國際活動空間,並配合「挑戰二OO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促進中小學國際文化體育交流計畫,讓青少年朋友藉由多元化的國際文化體育交流,增廣見聞與國際接軌,建立地球公民的宏觀思維,該會除積極委託高中體總組隊參加國際學校體育總會之各項錦標賽外,並鼓勵相關縣市政府組隊參加國際少年運動會(International Children's Games,簡稱I.C.G.)。
近年來,行政院體委會致力於推動我國相關單位加入國際青少年體育組織,如協助高中體育總會成為國際學校體育總會(I.S.F.)準會員,另外,協助臺北市成為國際少年運動會之會員,並協助臺北市順利爭取且於九十一年八月間成功舉辦第三十五屆國際少年運動會。行政院體委會希望藉由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拓國內中小學生國際體育交流的廣度與深度,讓國內的青少年選手們,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青少年體育精英們進行體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以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
國際少年運動會總部係設於洛桑,運動會的舉行至少須有來自三個國家的五個城市之參與。國際少年運動會可分為夏季及冬季,參賽學生必須年滿十二歲,年齡上限則為十五歲。 -
老戰友重返英雄島
民國四十七年參與八二三戰役的老戰友昨重返金門英雄島,紀念八二三戰役四十八週年,緬懷當年戰場的英烈事蹟,並在中心教練場與訓練精實的兩棲蛙人留下「英雄精神永存不朽」的紀念照。
-
八二三台海戰役總會長呂芳煙伉儷捐款作法會
八二三台海戰役總會長、前中和市長呂芳煙、劉麗雲伉儷昨日來金,並捐款新台幣三十萬元予「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籌備處,共襄盛舉。 呂芳煙、劉麗雲伉儷係在縣長李炷烽陪同下,於昨日上午前往設於縣立體育館的籌備處上香致意,並捐出新台幣三十萬元,希望共襄盛舉,並祝法會順利舉辦。 金門地區啟建「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由縣府、財團法人金門大佛園區開發基金會主辦,福建省政府指導,太武山海印寺、金門城隍廟、金門媽祖會承辦,協辦單位包括:金門縣議會、金指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吳成典立委辦公室、金城鎮公所、金湖鎮公所、金沙鎮公所、金寧鄉公所、烈嶼鄉公所、烏坵鄉公所、金門縣各立案宗教團體。 縣府表示,法會訂於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金門縣立體育館展開。甫於上個月成立的「財團法人金門大佛園區開發基金會」其基金捐助人既為基金會的當然董事,也是法會的功德主,捐助一百萬元者有陳國勛(明乘長老)、李台山、王振利、王水衷、福建省金門佛教弘法基金會(董事張火良︻性海師父︼)、洪成發、林成炎、張邦育等九人,捐助五十萬元有李炷烽一人。
-
太武山駁坎浮雕有譜了
縣府昨日召開太武山駁坎浮雕企劃簡報,全區以「太武英靈、千秋永昭」為中心主題,駁坎共分三階,並規劃出六主題,藉各種石刻浮雕影像,彰顯具震撼、動態、活力之戰時映像,表達對國軍將士及先民的感佩。縣長李炷烽肯定規劃公司用心及整體企劃方向。 該工程係由盛禹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規劃,該公司土木技師楊懷仁特別出席簡報,分別進行企劃精神說明、工區簡介、浮雕內容解說等。 規劃單位指出,太武山駁崁共分三階,第一階至第三階每階兩邊,共規劃為六個主題,第三階中心區域,規劃為全區中心主題。其中,第三階中心區域長約二十七公尺,規劃為中心主題;主題一至主題四各長約四十公尺,每幅圖說約十公尺乘一點二公尺,每主題各四幅圖;主題五至主題六各長二十公尺,每幅圖說約十公尺乘一點四公尺,每主題各二幅圖,總計圖面共二十幅。 浮雕石材以深色青斗石,用以搭配既有淺色花崗石鋪面。圖幅內容以細鑿面青斗石陽刻二至三公分,圖幅邊框為亮面青斗石收邊,各階主題及題字為亮面青斗石陰刻。 浮雕主題內容,全區以「太武英靈、千秋永昭」定位為中心主題;拾級而上共分三階駁坎,由下而上細分為六大主題,每一主題區以青斗石陰刻題字訂定;主題略以年代及內容順序區分,將戰時映像透過浮雕雕刻之表達,展現可歌可泣的戰役史詩;除英勇國軍外,也特別將島內先民自衛民防,艱苦克難及甘苦與共的精神做深刻描述,展現花崗島民旺盛的活力與韌性,也增添浮雕內容之多樣性;主題題字以七言單對為主,各幅亦訂二字之小主題,用以串聯並加強主題意象,同時達到單純且意境深遠的功效。 各主題分別為:主題一|「抗日軍興抵外侮、國共內亂民相煎」;主題二|「寰宇風起天欲雨、閩南風雲罩海峽」;主題三|「電閃雷轟震金門、扭轉乾坤保台灣」;主題四|「軍民無悔拓崗島、胼手胝足闢金湯」;主題五|「毋忘在莒扼險地、海山第一鎮邊關」;主題六|「海印鐘鼓長梵唱、翠谷梅花遠流芳」。
-
砲戰做媒人譜出牽手情
八二三戰役砲火連天,戰火中,卻也牽成了前東門里長顏伯義與妻子李淑卿的姻緣,每逢八二三,親友們總會開開玩笑,他們的婚姻,是「中共做的媒人」! 二十八年次、家住古寧頭林厝的李淑卿表示,八二三砲戰那年,因為父親帶著家人到后浦躲砲彈,就租住在顏伯義家,二人日久生情,遂成就一樁美好姻緣。 李淑卿回憶說道,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她正在家裡幫阿兵哥改衣服,幾個砲兵弟兄在一旁等著,突然連天砲火,她不安地問:「怎麼打砲打得這麼厲害」?砲兵弟兄不以為意地說:「在演習吧」!不過,因為不放心,砲兵們便快跑回家附近的砲陣地。 沒想到砲陣地遭到砲擊,幾個趕著跑回去的砲兵則生死未卜,李淑卿至今都會擔著心,不知當年這幾位台灣來的砲兵平安否? 李淑卿笑著說,她有十個兄弟姐妹,那時候,砲陣地被轟炸,砲火波及林厝民宅,身為長女的她不擔心自身安危,反而掛念著家裡綁在砲陣地的那頭牛,有沒有被炸到?因此,隔天一早,戰火稍歇後,她便趕到砲陣地,發現陣地受創嚴重,但家裡的那頭牛毫髮無傷,砲兵弟兄看到她消遣她:「小姐,打砲彈了,妳還敢來牽牛?還不趕快去躲」? 因為砲彈都是下午打來,因此,村民都利用上午上山、下海找吃的,有一回,她正在井邊洗衣,突然砲火猛烈,屋瓦朝她飛射過來,她丟下衣服,連爬帶滾一路驚叫回家。房子被炸個大洞,養的豬仔也被炸死,由於古寧頭一帶位居西北邊,靠近大陸,首當其衝,因此,她要父親帶著其他弟弟避難到后浦,她則陪著年邁的祖母留在古寧頭林厝守著老家。後來,因為家裡也中彈,才不得不跟著逃難到後浦。 因戰事吃緊,為疏散民眾,當時中央政府派船將金門鄉親撤離到台,每人並發給三千元安家費,父親本來要她帶著三個弟弟及祖母,接受政府安排,撤退到台灣,李淑卿怕台金交通一旦中斷,不僅與家人再見困難,而且,離鄉背井、在台無親無戚,生活可能都成問題,因此,還是決定留在金門。 一家人原本暫住在農會,後來才租住在顏伯義家裡。李淑卿指出,顏伯義的祖母也是古寧頭人,知道自己的父親忠厚老實、做人很好,才願意出租。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讓原本不相識的顏伯義、李淑卿二人,有機會相遇,並於隔年,民國四十八年三月結為連理。所以,親友才會笑稱,「都是中共做的媒」! 回想起八二三砲戰當天,顏伯義指出,那時他在鎮公所當民教幹事,當時鎮公所在奎星樓正後方那棟洋樓,鎮長是石炳炎,戰事發生時,他和同事趕緊下樓,躲進附近的防空洞,砲彈正中鎮公所的檔案室,那天的情景,至今還烙印在腦海中。因為這場砲戰,顏伯義娶到好牽手,讓他對這場戰事,有著與別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
中正國小新生明上午註冊
金城鎮中正國小將於明(二十四)日上午八時至十一時辦理一年級新生註冊,二十六日上午九時辦理「大手牽小手」新生迎新活動,同時辦親師座談會,中正國小校長張峰德歡迎家長能偕同孩子踴躍參加親師座談會,以期共同交換經驗,讓孩子能在新的求學階段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中正國小表示,一年級新生註冊於上午八時起至十一時在該校一年級教室辦理,請家長攜帶通知單、戶口名簿、預防注射卡正本、輔導資料紀錄表,並繳交註冊費計二百七十五元。
-
暑期青少年團康幹部培訓展開
人的一生是戲,一身也是戲!在青少年團康幹部培訓活動中,學員們在舞台上學習使用肢體語言;他們用五個身體組合成噴水池,用十個身體組合成人肉挖土機:::。 「變身大大大,縮身小小小。眉來又眼去,比手又劃腳。五官都是戲,肢體最重要!」|在這堂戲劇課程中,幾十名學員們被要求隨著音樂,在舞台上遊走。走到最熟悉的位置,走到最陌生的位置;把身體伸展到最大,再縮到最小。交會時,彼此只能擠眉弄眼,然後再配上肢體動作,但就是不許說話。 暫時不讓學員說話,是因為在戲劇表演時,臺詞等文字內容,對觀眾的感染力最小,肢體動作感染力最大。 如果換算成百分比,臺詞內容對觀眾的影響,只佔百分之七;聲音語調佔百分之三十八;表情加肢體則佔百分之五十五。 好不容易學員們可以說話了,卻只能講一個字。只能以一字傳情時,該講什麼字才能盡意?張素一(金門高中)最想用金門話說一聲:「水(美)!」(素一兩個字的反切(快讀)也近乎是金門話的「水」─。黃筱琪(金中)想說:「嗨」。簡亦珊則想要吶喊,可以是「啊」或「哇」。 他們肢體語言,先是一個個各自獨白,然後是二人、三人(鬧鐘)::、十八人(十八銅人),最後則是集體呈現。 「九十五年暑期青少年團康幹部培訓基礎營」是救國團金門團委會承辦的康輔訓練活動,主辦單位是金門社會局。活動的目的是要培訓康輔人才。 培訓活動中的戲劇課和舞台觀,共有三個半小時;學員們在劉浚廷(臺北大學會計系四年級)的帶領下,由一個、一個小動作開始玩起。剛開始乍看好像只是在玩團康,實則是一步步解放他們的肢體。許多學員的動作由羞澀、扭捏,進入到大開大闔。能溶入情境者,舉手投足,自然而然地,就是一種美,否則就成了手足無措。 劉浚廷和盧梭暐(金門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認為,只要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一場戲。善用聲調表情和肢體語言,將會使人際互動更好,溝通更有效。 另一位工作人員黃鑫渝(金門技術學院二年級)表示,康輔幹部,要學習如何去組織一個團體,讓大家都有事可做。她所帶的小隊,有的學員已經有很好的基礎。
-
放眼未來縣府將建立無障礙e化網
金門縣政府昨舉辦公共建築物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及設備改善之相關法令及政策說明講習會。並邀請建築師王武烈主講,讓近八十位參與的各單位人員收穫良多。縣府參議吳興邦也期許各單位朝做到「人人有愛心,處處無障礙」目標努力。 九十四年度內政部營建署主辦的全國無障礙業務督導考評,金門縣考評為全國第四名,排名僅落後高雄市、台北市及台北縣等三個資源較豐富之直轄市及縣市。金門縣政府表示,未來除持續加強落實地區新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要求外,也將建立縣府無障礙e化網頁、全面改善舊有公共建築物相關設施。 縣府建設局指出,今(九十五)年度將縮短符合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五十六條第三項所稱可提具替代方案之公共建築物審議時程,召開四次改善諮詢及諮詢小組會議,預計審議案件數三十件,現場勘檢案件數二百四十件,全年度完成改善案件數二十件(合計全縣完成數八十二件);也將召開二次全縣無障礙宣導會,擴大邀請營建廠商及縣轄內工程施作單位,以落實工程施工符合相關法令,避免公共建築物改善工程發包施工後,仍不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公共建築物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之規定。 建設局指出,放眼未來,將建立金門縣無障礙e化網頁,將縣轄內公共建築物登錄上網,並於網站中提供符合相關法令之無障礙設施圖說(含實例),俾利金門縣其他不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公共建築物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之相關規定建築物,能有所參考資料辦理改善工程。 有關公共建築物及公共活動場所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設備之推廣及宣導,將委託縣轄身心障礙者團體安排相關理論及實作課程,俾讓理論與實作能有所結合,並協請縣轄身心障礙團體就縣內公共建築物不定期勘檢督導,以落實無障礙生活環境之推動。 另外,將逐步要求舊有公共建築物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設備全面改善;持續依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五十六條規定,要求新建公共建築物供行動不便者設施及設備全面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公共建築物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相關規定。